操作系统存储管理

article/2025/8/20 16:25:46

目录

- 3.1 内存的基础知识

    - 3.1.1 什么是内存,有何作用

    - 3.1.2 进程运行的基本原理

- 3.2 内存管理的概念

- 3.3 覆盖与交换

- 3.4 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 3.5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 3.6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

- 3.7 基本地址变换机构

- 3.8 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

- 3.9 两级页表

- 3.10 基本分段存储管理方式

- 3.11 段页管理方式

- 3.2.1 虚拟内存的基本概念

- 3.2.2 请求分页管理方式

- 3.2.3 页面置换算法

- 3.2.4 页面分配策略

3.1 内存的基础知识

3.1.1 什么是内存,有何作用

  1. 内存:用于存放数据的硬件。程序执行前需要先放到内存中才能被CPU处理。
  2. 存储单元
    1. 内存地址从0开始,每个地址对应个存储单元
    2. 内存中也有一个一个的“小房间”,每个小房间就是一个“存储单元”
    3. 如果计算机“按字节编址”则每个存储单元大小为1字节,即1B,即8个二进制位
    4. 如果字长为16位的计算机“按字编址”,则每个存储单元大小为1个字;每个字的大小为16个二进制位
    5. 一台手机/电脑有4GB内存,是什么意思?
      1. 是指该内存中可以存放4*230个字节。如果是按字节编址的话,也就是有4*230 = 232个“小房间”
  3. 内存地址

3.1.2 进程运行的基本原理

  1. 指令的工作原理
    1. 我们写的代码要翻译成CPU能识别的指令。这些指令会告诉CPU应该去内存的哪个地址存/取数据,这个数据应该做什么样的处理。在这个例子中,指令中直接给出了变量x的实际存放地址(物理地址)。但实际在生成机器指令的时候并不知道该进程的数据会被放到什么位置。所以编译生成的指令中一般是使用逻辑地址(相对地址)
  2. 逻辑地址VS物理地址
    1. 指令中的地址也可以采用这种思想。编译时产生的指令只关心“相对地址”,实际放入内存中时再想办法根据起始位置得到“绝对地址”。
    2. Eg:编译时只需确定变量x存放的相对地址是100(也就是说相对于进程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而言的地址)。CPU想要找到x在内存中的实际存放位置,只需要用进程的起始地址+100即可。
    3. 相对地址又称逻辑地址,绝对地址又称物理地址
  3. 从写程序到程序运行:编辑--编译--链接--装入
    1. 编译:由编译程序将用户源代码编译成若干个目标模块(编译就是把高级语言翻译为机器语言)
    2. 链接:由链接程序将编译后形成的一组目标模块,以及所需库函数链接在起,形成一个完整的装入模块
    3. 装入(装载):由装入程序将装入模块装入内存运行

     

  4. 三种链接方式
    1. 静态链接:在程序运行之前,先将各目标模块及它们所需的库函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文件(装入模块),之后不再拆开。
    2. 装入时动态链接:将各目标模块装入内存时,边装入边链接的链接方式。
    3. 运行时动态链接:在程序执行中需要该目标模块时,才对它进行链接。其优点是便于修改和更新,便于实现对目标模块的共享。
  5. 三种装入方式
    1. 绝对装入---(只适用于单道程序环境)
      1. 绝对装入:在编译时,如果知道程序将放到内存中的哪个位置,编译程序将产生绝对地址的目标代码。装入程序按照装入模块中的地址,将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
    2. 静态重定位---(早期的多道批处理系统)
      1. 静态重定位:又称可重定位装入。编译、链接后的装入模块的地址都是从0开始的,指令中使用的地址、数据存放的地址都是相对于起始地址而言的逻辑地址。可根据内存的当前情况,将装入模块装入到内存的适当位置。装入时对地址进行“重定位”,将逻辑地址变换为物理地址(地址变换是在装入时一次完成的)。
    3. 动态重定位----(现代操作系统)
      1. 动态重定位:又称动态运行时装入。编译、链接后的装入模块的地址都是从0开始的。装入程序把装入模块装入内存后,并不会立即把逻辑地址转换为物理地址,而是把地址转换推迟到程序真正要执行时才进行。因此装入内存后所有的地址依然是逻辑地址。这种方式需要一个重定位寄存器的支持。(允许程序在内存中移动)

3.2 内存管理的概念

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当然也需要对内存进行管理,要管些什么呢?

操作系统要怎么记录哪些内存区域已经被分配出去了,哪些又还空闲?

当进程运行结束之后,如何将进程占用的内存空间回收?

很多位置都可以放,那应该放在哪里?

  1. 内存空间的分配与回收
    1. 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1. 单一连续分配
      2. 固定连续分配
        1. 分区大小相等
        2. 分区大小不等
      3. 动态分区分配
    2. 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1. 基于分页存储管理
      2. 基于分段存储管理
      3. 段页式存储管理
  2. 内存空间的扩充
    1. 覆盖技术
    2. 交换技术
    3. 虚拟存储技术
  3. 地址转换
    1. 操作系统负责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转换
    2. 三种方式:
      1. 绝对装入
      2. 可重定位装入
      3. 动态运行时装入
  4. 存储保护
    1. 各个进程只能访问自己进程对应的内存空间,而不能访问操作系统或其他进程的内存空间。
    2. 保证各进程在自己的内存空间运行,不能越界访问。
    3. 方法一:在CPU中设置一对上、下限寄存器,存放进程的上、下限地址。进程的指令要访问某个地址时,CPU检查是否越界。
    4. 方法二:采用重定位寄存器(又称基址寄存器)和界地址寄存器(又称限长寄存器)进行越界检查。重定位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起始物理地址。界地址寄存器中存放的是进程的最大逻辑地址。

3.3 覆盖与交换

3.3.1覆盖技术

  1. 早期的计算机内存很小,比如 IBM推出的第一台PC机最大只支持1MB大小的内存。因此经常会出现内存大小不够的情况。
  2. 后来人们引入了覆盖技术,用来解决“程序大小超过物理内存总和”的问题
  3. 覆盖技术的思想:将程序分为多个段(多个模块)。常用的段常驻内存,不常用的段在需要时调入内存。
  4. 内存中分为一个“固定区”和若干个“覆盖区”。
  5. 需要常驻内存的段放在“固定区”中,调入后就不再调出(除非运行结束)
  6. 不常用的段放在“覆盖区”,需要用到时调入内存,用不到时调出内存
  7. 必须由程序员声明覆盖结构,操柞系统完成自动覆盖。缺点:对用户不透明,增加了用户编程负担。

3.3.2交换技术

  1. 交换(对换)技术的设计思想:内存空间紧张时,系统将内存中某些进程暂时换出外存,把外存中某些已具备运行条件的进程换入内存(进程在内存与磁盘间动态调度)
  2. 具有对换功能的操作系统中,通常把磁盘空间分为文件区和对换区两部分。
    1. 文件区主要用于存放文件,主要追求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因此对文件区空间的管理采用离散分配方式;
    2. 对换区空间只占磁盘空间的小部分,被换出的进程数据就存放在对换区。由于对换的速度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整体速度,因此对换空间的管理主要追求换入换出速度,因此通常对换区采用连续分配方式(学过文件管理章节后即可理解)。总之,对换区的I/O速度比文件区的更快。
  3. 交换通常在许多进程运行且内存吃紧时进行,而系统负荷降低就暂停。例如:在发现许多进程运行时经常发生缺页,就说明内存紧张,此时可以换出一些进程;如果缺页率明显下降,就可以暂停换出。
  4. 可优先换出阻塞进程;可换出优先级低的进程;为了防止优先级低的进程在被调入内存后根快又被换出,有的系统还会考虑进程在内存的驻留时间..

3.3.3 覆盖技术与交换技术的区别

  1. 覆盖是在同一个程序或进程中的
  2. 交换是在不同进程(或作业)之间的

3.4 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1. 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 用户进程分配的必须是一个连续的内存空间
    1. 单一连续分配
      1. 在单一连续分配方式中,内存被分为系统区用户区。系统区通常位于内存的低地址部分,用于存放操作系统相关数据;用户区用于存放用户进程相关数据。
      2. 内存中只能有一道用户程序,用户程序独占整个用户区空间。
      3. 优点:实现简单;无外部碎片;可以采用覆盖技术扩充内存;不一定需要采取内存保护(eg:早期的PC操作系统MS-Dos) 。
      4. 缺点:只能用于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中;有内部碎片;存储器利用率极低。
    2. 固定连续分配(无外部碎片,有内部碎片
      1. 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支持多道程序的系统,为了能在内存中装入多道程序,且这些程序之间又不会相互干扰,于是将整个用户空间划分为若干个固定大小的分区,在每个分区中只装入一道作业,这样就形成了最早的、最简单的一种可运行多道程序的内存管理方式。
      2. 操作系统需要建立一个数据结构―一分区说明表,来实现各个分区的分配与回收。每个表项对应一个分区,通常按分区大小排列。每个表项包括对应分区的大小、起始地址、状态(是否已分配)。
      3. 分区大小相等
        1. 分区大小相等:缺乏灵活性,但是很适合用于用一台计算机控制多个相同对象的场合(比如:钢铁厂有n个相同的炼钢炉,就可把内存分为n个大小相等的区域存放n个炼钢炉控制程序)
      4. 分区大小不等
        1. 分区大小不等:增加了灵活性,可以满足不同大小的进程需求。根据常在系统中运行的作业大小情况进行划分(比如:划分多个小分区、适量中等分区、少量大分区)
    3. 动态分区分配(有外部碎片,无内部碎片
      1. 动态分区分配又称为可变分区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不会预先划分内存分区,而是在进程装入内存时,根据进程的大小动态地建立分区,并使分区的大小正好适合进程的需要。因此系统分区的大小和数目是可变的。(eg:假设某计算机内存大小为64MB,系统区8MB,用户区共56 MB.….)
      2. 动态内存分配的内部碎片与外部碎片
        1. 内部碎片,分配给某进程的内存区域中,如果有些部分没有用上
        2. 外部碎片,是指内存中的某些空闲分区由于太小而难以利用
      3. 系统要用什么样的数据结构记录内存的使用情况?
        1. 空闲分区表
          1. 每个空闲分区对应一个表项。表项中包含分区号、分区大小、分区起始地址和状态等信息
        2. 空闲分区链
          1. 每个分区的起始部分和末尾部分分别设置前向指针和后向指针。起始部分处还可记录分区大小等信息
      4. 当很多个空闲分区都能满足需求时,应该选择哪个分区进行分配?
        1.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1. 从空闲分区表(或空闲分区链)中选出一个分区分配给该作业。由于分配算法算法对系统性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人们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5. 如何进行分区的分配与回收操作?
        1. 第一个情况:重写内存分区表/链
        2. 第二种情况:删除内存分区表/链
      6. 如何进行分区的分配与回收操作?
        1. 修改内存分区表
        2. 合并内存分区表
  2. 非连续分配管理方式

3.5 动态分区分配算法

  1. 首次适应算法(First Fit)
    1. 算法思想:每次都从低地址开始查找,找到第一个能满足大小的空闲分区。
    2.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以地址递增的次序排列。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2. 最佳适应算法(Best Fit)
    1. 算法思想:由于动态分区分配是一种连续分配方式,为各进程分配的空间必须是连续的一整片区域。因此为了保证当“大进程”到来时能有连续的大片空间,可以尽可能多地留下大片的空闲区,即,优先使用更小的空闲区。
    2.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增次序链接。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3. 最坏适应算法(Worst Fit)
    1. 算法思想:为了解决最佳适应算法的问题――即留下太多难以利用的小碎片可以在每次分配时优先使用最大的连续空闲区,这样分配后剩余的空闲区就不会太小,更方便使用。
    2.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按容量递减次序链接。每次分配内存时顺序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4. 邻近适应算法(Next Fit)
    1. 算法思想:首次适应算法每次都从链头开始查找的。这可能会导致低地址部分出现很多小的空闲分区,而每次分配查找时,都要经过这些分区,因此也增加了查找的开销。如果每次都从上次查找结束的位置开始检索,就能解决上述问题。
    2. 如何实现:空闲分区以地址递增的顺序排列(可排成一个循环链表)。每次分配内存时从上次查找结束的位置开始查找空闲分区链(或空闲分区表),找到大小能满足要求的第一个空闲分区。

 

3.6 基本分页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

  1. 将内存空间分为一个个大小相等的分区(比如:每个分区4KB),每个分区就是一个“页框”,或称“页帧”、“内存块”、“物理块”。每个页框有一个编号,即“页框号”(或者“内存块号”、“页帧号”、“物理块号”)页框号从0开始。
  2. 将用户进程的地址空间也分为与页框大小相等的一个个区域,称为“页”或“页面”。每个页面也有一个编号,即“页号”,页号也是从0开始。
  3. (注:进程的最后一个页面可能没有一个页框那么大。因此,页框不能太大,否则可能产生过大的内部碎片)
  4. 操作系统以页框为单位为各个进程分配内存空间。进程的每个页面分别放入一个页框中。也就是说,进程的页面与内存的页框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5. 各个页面不必连续存放,也不必按先后顺序来,可以放到不相邻的各个页框中。
  6. 计算步骤:
    1. 要算出逻辑地址对应的页号(页号 = 逻辑地址 / 页面长度 )取整
    2. 要知道该页号对应页面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
    3. 要算出逻辑地址在页面内的“偏移量(页内偏移量 = 逻辑地址 % 页面长度)取余
    4. 物理地址 = 页面地址 + 页内偏移量
  7. 页表
    1. 为了能知道进程的每个页面在内存中存放的位置,操作系统要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页表。
    2. 一个进程对应一张页表
    3. 进程的每一页对应一个页表项
    4. 每个页表项由“页号”和“块号”组成
    5. 页表记录进程页面和实际存放的内存块之间的对应关系
    6. 每个页表项的长度是相同的,页号是“隐含”的

     

 

3.7 基本地址变换机构

  1. 用于实现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转换的一组硬件机构
  2. 通常会在系统中设置一个页表寄存器(PTR),存放页表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F页表长度M。进程未执行时,页表的始址和页表长度放在进程控制块(PCB)中,当进程被调度时,操作系统内核会把它们放到页表寄存器中。
  3. 设页面大小为L,逻辑地址A到物理地址E的变换过程如下:
    1. 计算页号Р和页内偏移量w(如果用十进制数手算,则P=A/L,W=A%L;但是在计算机实际运行时,逻辑地址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计算机硬件可以更快地得到二进制表示的页号、页内偏移量)
    2. 比较页号P和页表长度M,若P>M,则产生越界中断,否则继续执行。(注意:页号是从O开始的,而页表长度至少是1,因此P=M时也会越界)
    3. 页表中页号p对应的页表项地址=页表起始地址F+页号p*页表项长度,取出该页表项内容b,即为内存块号。(注意区分页表项长度、页表长度、页面大小的区别。页表长度指的是这个页表中总共有几个页表项,即总共有几个页;页表项长度指的是每个页表项占多大的存储空间;页面大小指的是一个页面占多大的存储空间)

     

3.8 具有快表的地址变换机构

  1. 局部性原理
  2. 什么是快表(TLB)
  3. 引入快表后,地址的变换过程


http://chatgpt.dhexx.cn/article/rgJvEqbl.shtml

相关文章

计算机操作系统--存储管理

基本概念 1. 存储器的结构 存储器顾名思义,就是用来保存数据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进步,存储器正朝着高速度、大容量、小体积方向发展。一般情况下,存储器的结构有如下两类: 寄存器-主存-外存寄存器-缓存-主存-外存 对于存储器有…

操作系统——存储管理

文章目录 1.存储管理概述1.1存储层次结构1.2存储器管理的功能1.2.1内存分配1.2.2地址映射1.2.3存储保护1.2.4内存扩充 1.3地址重定位1.3.1名字空间、地址空间和存储空间1.3.2地址重定位1.3.2.1静态重定位1.3.2.2动态重定位 2.存储器连续分配2.1单一连续分配管理方式2.2分区存储…

拉格朗日乘数法基础

背景 线性可分 SVM 的目标函数最终转换为一个带约束条件的求极值问题,而拉格朗日乘子法,恰恰是一种多元函数在变量受到条件约束时,求极值的方法。正好可以用来解决 SVM 的目标函数最优化。 那么拉格朗日乘数法的理论过程如何呢?…

拉格朗日乘子法和KKT条件

拉格朗日乘子法(Lagrange Multiplier)和KKT(Karush-Kuhn-Tucker)条件是求解约束优化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有等式约束时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在有不等约束时使用KKT条件。前提是:只有当目标函数为凸函数时,使用这两种方法才保证求得的是…

拉格朗日乘子法几何意义

为什么出现拉格朗日乘子法? 最短路径问题从几何意义中获得灵感:从数学公式中获得灵感推广到高维空间 一个最短路径问题 假设你在M点,需要先到河边(上图右侧曲线 )再回到C点,如何规划路线最短?…

拉格朗日乘子法(自己总结一些要点)

主要是研究SVM算法的时候涉及到了拉格朗日乘子法,由于是大学数学的内容,开始看懂,也不高兴认真去看。后来发现绕不开,于是打算认真去研究下。主要还是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B%89%E6%A0%BC%E6%9C…

拉格朗日乘子法:写得很通俗的文章

拉格朗日乘子法 最近在学习 SVM 的过程中,遇到关于优化理论中拉格朗日乘子法的知识,本文是根据几篇文章总结得来的笔记。由于是刚刚接触,难免存在错误,还望指出?。另外,本文不会聊到深层次的数学推导,仅仅…

拉格朗日数乘法

拉格朗日乘数法(Lagrange Multiplier Method)之前听数学老师授课的时候就是一知半解,现在越发感觉拉格朗日乘数法应用的广泛性,所以特意抽时间学习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在线数学课程。新学到的知识一定要立刻记录下来,希望…

真正理解拉格朗日乘子法和KKT条件

转载自:https://www.cnblogs.com/xinchen1111/p/8804858.html 这篇博文中直观上讲解了拉格朗日乘子法和 KKT 条件,对偶问题等内容。 首先从无约束的优化问题讲起,一般就是要使一个表达式取到最小值: minf(x) m i n f ( x ) min…

【最优化】拉格朗日乘子法

拉格朗日乘子法 前面几节讲述的都是无约束优化问题的相关算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几乎都是有约束问题模型。 等式约束的拉格朗日乘子法 算法框架 1. 问题描述 以下对约束优化问题中常出现的概念做一下简要解释: 可行解:所有满足约束条…

拉格朗日乘子法的通俗理解

拉格朗日乘子法的通俗理解 1. 举例2. 求偏导3. 拉格朗日乘子法4. 乘子 1. 举例 这里举个简单的例子吧 在家里做蛋糕,假如只计算鸡蛋和牛奶的价格 其中鸡蛋的价格为4.5¥/斤,牛奶为12¥/升,而预算刚好是20¥ 那…

拉格朗日乘数法计算技巧

昨天有位朋友让我看了一道题(见下图),方法是使用拉格朗日乘数法进行求解的,我刚开始算的时候感到非常困难,后来在答案的帮助下发现可以从x,y,z的对称性以及成比例暗示中着手,经此一题,我不由发问…

拉格朗日乘数法详解

拉格朗日乘子法 写这篇文章的动机主要是最近正在学习机器学习的课程,学到逻辑回归的时候发现使用了拉格朗日乘子法,网上也很多文章讲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因此这篇文章只是记录学习的过程,希望能较为全面地展示拉格朗日乘子法的各个…

拉格朗日乘子法 KKT条件

目录 1. 拉格朗日乘子法用于最优化的原因 2. 最优化问题三种情况 2.1 无约束条件 2.2 等式约束条件:拉格朗日乘子法 2.3 不等式约束条件:KKT 3. Lagrange对偶函数 3.1 对偶函数与原问题的关系 3.2 Lagrange对偶问题 (1)弱…

拉格朗日乘子法、罚函数法、乘子罚函数法

1. 拉格朗日乘子法 1.1 无约束问题1.2 等式约束问题1.3 不等式约束问题(KKT条件)1.4 拉格朗日乘子法问题 2. 罚函数法 2.1 定义2.2 外罚函数法2.3 内罚函数法 3. 广义乘子法 3.1 等式约束广义乘子法:3.2 不等式约束广义乘子法:3.3…

对拉格朗日乘数法的理解

参考 百度百科 拉格朗日乘数法:https://www.cnblogs.com/maybe2030/p/4946256.html 拉格朗日乘数法的一种几何解释:https://zhuanlan.zhihu.com/p/368334607 拉格朗日乘子法与KKT条件:https://zhuanlan.zhihu.com/p/392900101 Karush-Kuhn-Tu…

【优化】拉格朗日(Lagrange)乘子法超简说明

本文不做数学推导,从物理意义上讲解拉格朗日乘子法。 原问题 我们要解决带有等式约束的最优化问题。为方便书写,以二维函数为例: m a x f ( x , y ) , s . t . g ( x , y ) 0 max\ f(x,y), \ \ s.t. g(x,y)0 max f(x,y), s.t.g(x,y)0 用…

【数学基础】拉格朗日乘子法

概述 在求解最优化问题中,拉格朗日乘子法(Lagrange Multiplier)和KKT(Karush Kuhn Tucker)条件是两种最常用的方法。在有等式约束时使用拉格朗日乘子法,在有不等约束时使用KKT条件。 我们这里提到的最优化…

拉格朗日乘数法

拉格朗日乘数法是用来求条件极值的,极值问题有两类,其一,求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极值,对自变量 没有其它要求,这种极值称为无条件极值。其二,对自变量有一些附加的约束条件限制下的极值,称为 条…

如何理解拉格朗日乘子法?

1 与原点的最短距离 假如有方程: 图像是这个样子滴: 现在我们想求其上的点与原点的最短距离: 这里介绍一种解题思路。首先,与原点距离为 的点全部在半径为 的圆上: 那么,我们逐渐扩大圆的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