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聚类——密度聚类法——OPTICS

article/2025/9/30 14:00:18

目录

      • 理论部分
        • 1.1 提出背景
        • 1.2 OPTICS算法
          • 1.2.1 基本概念
          • 1.2.2 算法流程
          • 1.2.3 优点
          • 1.2.4 缺点
        • 1.3 其它算法
      • 代码部分
        • 2.1 自行实现
        • 2.2 sklearn实现

理论部分

1.1 提出背景

在DBSCAN算法中,需要人为确定领域半径 ϵ \epsilon ϵ和密度阈值 M M M,同时该算法的性能又对这两个超参数非常敏感,不同的初始参数设定会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基于此,学者们提出了新的聚类算法OPTICS。该聚类算法同样也是基于密度聚类的算法,与DBSCAN不同的是,该算法的设计使得其对初始超参数的设定敏感度较低。

1.2 OPTICS算法

1.2.1 基本概念

·核心距离
一个对象 p p p的核心距离定义为使得其成为核心对象的最小距离,设 M M M表示密度阈值, N ϵ ( x ) N_{\epsilon}(x) Nϵ(x)表示以 x x x为核心, ϵ \epsilon ϵ为半径区域内的点构成的集合。 N ϵ i ( x ) N_{\epsilon}^{i}(x) Nϵi(x)表示 N ϵ ( x ) N_{\epsilon}(x) Nϵ(x)中距离 x x x i i i近的点。则样本点 x x x的核心对象可定义如下:
c d ( x ) = { U n d e f i n e d i f ∣ N ϵ ( x ) ∣ < M d ( x , N ϵ M ( x ) ) i f ∣ N ϵ ( x ) ∣ ≥ M cd(x)=\left\{ \begin{aligned} Undefined &&if|N_{\epsilon}(x)|< M \\ d(x,N_{\epsilon}^{M}(x)) && if|N_{\epsilon}(x)| \geq M \end{aligned} \right. cd(x)={Undefinedd(x,NϵM(x))ifNϵ(x)<MifNϵ(x)M
可以看出:一个样本点必须首先是核心点,其核心距离才会有定义。假设 x x x点为一个核心对象,找到以 x x x点为圆心,且刚好满足密度阈值 M M M的最外层的一个点,假设记为 x ’ x’ x,则 x x x点到 x ’ x’ x点的距离称为核心距离。

·可达距离
可达距离的定义方式基于核心距离,对于一个核心点 x x x,假设 x i x_{i} xi为其周围的的点,如果 x x x x i x_{i} xi之间的距离大于 x x x的核心距离,则其可达距离定义为两者间的实际距离,否则,定义为 x x x的核心距离。即:
r d ( y , x ) = { U n d e f i n e d i f ∣ N ϵ ( x ) ∣ < M m a x ( c d ( x ) , d ( x , y ) ) i f ∣ N ϵ ( x ) ∣ ≥ M rd(y,x)=\left\{ \begin{aligned} Undefined &&if|N_{\epsilon}(x)|< M \\ max(cd(x),d(x,y)) && if|N_{\epsilon}(x)| \geq M \end{aligned} \right. rd(y,x)={Undefinedmax(cd(x),d(x,y))ifNϵ(x)<MifNϵ(x)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样本点 p p p为核心点,样本点1,样本点,样本点3相对 p p p的可达距离为 p p p的核心距离,样本点4,样本点5相对 p p p的可达距离为其到 p p p的实际距离。

1.2.2 算法流程

输入:样本集D, 邻域半径ε, 给定点在ε领域内成为核心对象的最小领域点数MinPts
输出:具有可达距离信息的样本点输出排序

流程:
   1.创建两个队列,有序队列和结果队列。(有序队列用来存储核心对象及其该核心对象的密度直达对象,并按可达距离升序排列;结果队列用来存储样本点的输出次序。可以把有序队列里面放的理解为待处理的数据,而结果队列里放的是已经处理完的数据)。

   2.如果所有样本集D中所有点都处理完毕,则算法结束。否则,选择一个未处理(即不在结果队列中)且为核心对象的样本点,找到其所有密度直达样本点,如果该样本点不存在于结果队列中,则将其放入有序队列中,并按可达距离排序。

   3.如果有序队列为空,则跳至步骤2(重新选取处理数据)。否则,从有序队列中取出第一个样本点(即可达距离最小的样本点)进行拓展,并将取出的样本点保存至结果队列中(如果它不存在结果队列当中的话)。然后进行下面的处理:
      (1).判断该拓展点是否是核心对象,如果不是,回到步骤3(因为它不是核心对象,所以无法进行扩展了。那么就回到步骤3里面,取最小的。这里要注意,第二次取不是取第二小的,因为第一小的已经放到了结果队列中了,所以第二小的就变成第一小的了。)。如果该点是核心对象,则找到该拓展点所有的密度直达点。

      (2).判断这些密度直达样本点是否已经存在结果队列,是则不处理,否则下一步。

      (3).如果有序队列中已经存在该直接密度可达点,如果此时新的可达距离小于旧的可达距离,则用新可达距离取代旧可达距离,有序队列重新排序(因为一个对象可能直接由多个核心对象可达,因此,可达距离近的肯定是更好的选择)。

      (4).如果有序队列中不存在该密度直达样本点,则插入该点,并对有序队列重新排序。

   4.迭代2,3。

   5.算法结束,输出结果队列中的有序样本点。

以流程图的方式展示如下:

·D: 待聚类的集合
·Q: 有序队列,元素按照可达距离排序,可达距离最小的在队首
·O: 结果队列,最后输出结果的点集的有序队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得到结果队列后,使用如下算法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

·从结果队列中按顺序取出点,如果该点的可达距离不大于给定半径ε,则该点属于当前类别,否则至步骤2。
·如果该点的核心距离大于给定半径ε,则该点为噪声,可以忽略,否则该点属于新的聚类,跳至步骤1。
·结果队列遍历结束,则算法结束。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上面的算法处理完后,我们得到了输出结果序列,每个节点的可达距离和核心距离。我们以可达距离为纵轴,样本点输出次序为横轴进行可视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其中:

·X轴代表OPTICS算法处理点的顺序,Y轴代表可达距离。
·簇在坐标轴中表述为山谷,并且山谷越深,簇越紧密
·黄色代表的是噪声,它们不形成任何凹陷。

当需要提取聚集的时候,参考Y轴和图像,设定一个阀值就可以提取聚集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简而言之OPTICS算法在特定参数情况下将每一个簇中的点按照可达距离排序从而输出,在计算样本点可达距离的过程中,从一个核心点开始并找出其 ϵ \epsilon ϵ中所有点,并依次计算这些点关于该核心点的核心距离,并且进行排序,如果其 ϵ \epsilon ϵ领域点中存在核心点,则找出新 ϵ \epsilon ϵ领域中所有样本点,并计算这些样本点关于新核心点的可达距离,而后进行排序。如果这些新 ϵ \epsilon ϵ领域内的某个样本点在旧 ϵ \epsilon ϵ领域中已经存在,则该样本点的可达距离定义为该样本点关于两个核心点的可达距离中较小的那个。以此类推,这样,在一个簇中,我们可以看到可达距离上升的排列。当第一个簇的某一个核心点的 ϵ \epsilon ϵ领域中不再存在核心点,则表明此时已经到达该簇的边界。下面就该选取下一个核心点,该核心点标志着另一个簇的开始,所以OPTICS输出结果的曲线中可以看到在到达最高点后又急速下降至较低点的趋势,这表明另一个密集簇的开始,和第一个簇的处理流程一样,处理完每一个簇,便可得到输出曲线。

OPTICS的核心思想:

·较稠密簇中的对象在簇排序中相互靠近
·一个对象的最小可达距离给出了一个对象连接到一个稠密簇的最短路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样本点的可达距离定义为它关于各个核心距离中最小的那一个)

1.2.3 优点

1.相对于DBSCAN,该算法对于距离阈值 ϵ \epsilon ϵ的敏感性大大降低,这是因为:

(1).在OPTICS算法中从输出得到的并不是直接的聚类结果,而是在 ϵ \epsilon ϵ M M M下的有序队列,以及所有样本点的核心距离和可达距离。

(2).在处理结果队列O时,通过判断样本点的核心距离是否小于等于 ϵ \epsilon ϵ实际上就是在判断该样本点是否是新半径 ϵ ′ \epsilon^{'} ϵ的核心点,其中 ϵ ′ < ϵ \epsilon^{'}<\epsilon ϵ<ϵ。而两者都不满足的样本点一定会被认为是噪声,所以对于距离阈值,该算法有一定的不敏感性。

2.OPTICS相当于将 ϵ \epsilon ϵ改为动态的DBSCAN算法,可以进行多密度的聚类(因为 ϵ \epsilon ϵ对于结果的影响较低,且输出中包含了关于可达距离的信息,可以辅助设置 ϵ \epsilon ϵ)

综上所述,OPTICS可以在minPts固定的前提下,对于任意的ε’ (其中ε’小于等于ε)都可以直接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到新的聚类结果。

PS:直观从结果图来看,以某一个可达距离 ϵ \epsilon ϵ话平行于 x x x轴的直线,当直线穿过几个山谷区域,最终就会得到几种簇(因为每一个山谷代表一种簇,或说一团高密度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可达距离 ϵ \epsilon ϵ做为其它距离算法(例如DBSCAN)的初始参数设定从而进行聚类。从这个角度来看,OPTICS聚类算法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筛选最优距离阈值 ϵ \epsilon ϵ的方法,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然,也可以不使用其它算法进行最后聚类的结果。可以根据可达距离-处理顺序图所得到的结果设置一个斜率阈值,在读可达距离-处理顺序图的曲线时,当读到斜率大于斜率阈值的部分时,就代表新建一个聚类簇(因为斜率较大代表可达距离增长迅速,也代表该点里上一个聚类中心逐渐变远),如此也可以得到聚类结果。

要注意的是,基于DBSCAN去得到最终结果和直接基于斜率阈值去得到最终结果尽管非常相似,但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这是因为由OPTICS处理的每个密集区域的第一个样本具有大的可达性值,使得接近其区域中的其他点,因此有时将被标记为噪声。当它们被视为噪声的候选点时,这会影响相邻点的判断。

1.2.4 缺点

1.由OPTICS处理的每个密集区域的第一个样本具有大的可达性值,使得接近其区域中的其他点,因此有时将被标记为噪声。当它们被视为噪声的候选点时,这会影响相邻点的判断。

1.3 其它算法

基于OPTICS算法扩展有很多,比如:

   1.OPTICS-OF用来检测异常值(Outliar Detection)
   2.DeLi-Clu算法来消除eps参数,提供比OPTICS更好的性能指标
   3.HiSC算法将其应用到Subspace Clustering
   4.HiCO应用到相关聚类(Correlation Clustering)上
   5.基于HiSC改进的DiSH能够找到更加复杂的簇结构

代码部分

2.1 自行实现

# -*- coding: gbk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copy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moons
from sklearn.datasets.samples_generator import make_blobs
import random
import timeclass OPTICS():def __init__(self, epsilon, MinPts):self.epsilon = epsilonself.MinPts = MinPtsdef dist(self, x1, x2):return np.linalg.norm(x1 - x2)def getCoreObjectSet(self, X):N = X.shape[0]Dist = np.eye(N) * 9999999CoreObjectIndex = []for i in range(N):for j in range(N):if i > j:Dist[i][j] = self.dist(X[i], X[j])for i in range(N):for j in range(N):if i < j:Dist[i][j] = Dist[j][i]for i in range(N):# 获取对象周围小于epsilon的点的个数dist = Dist[i]num = dist[dist < self.epsilon].shape[0]if num >= self.MinPts:CoreObjectIndex.append(i)return np.array(CoreObjectIndex), Distdef get_neighbers(self, p, Dist):N = []dist = Dist[p].reshape(-1)for i in range(dist.shape[0]):if dist[i] < self.epsilon:N.append(i)return Ndef get_core_dist(self, p, Dist):dist = Dist[p].reshape(-1)sort_dist = np.sort(dist)return sort_dist[self.MinPts - 1]def resort(self):'''根据self.ReachDist对self.Seeds重新升序排列'''reachdist = copy.deepcopy(self.ReachDist)reachdist = np.array(reachdist)reachdist = reachdist[self.Seeds]new_index = np.argsort(reachdist)Seeds = copy.deepcopy(self.Seeds)Seeds = np.array(Seeds)Seeds = Seeds[new_index]self.Seeds = Seeds.tolist()def update(self, N, p, Dist, D):for i in N:if i in D:new_reach_dist = max(self.get_core_dist(p, Dist), Dist[i][p])if i not in self.Seeds:self.Seeds.append(i)self.ReachDist[i] = new_reach_distelse:if new_reach_dist < self.ReachDist[i]:self.ReachDist[i] = new_reach_distself.resort()def fit(self, X):length = X.shape[0]CoreObjectIndex, Dist = self.getCoreObjectSet(X)self.Seeds = []self.Ordered = []D = np.arange(length).tolist()self.ReachDist = [-0.1] * lengthwhile (len(D) != 0):p = random.randint(0, len(D) - 1)  # 随机选取一个对象p = D[p]self.Ordered.append(p)D.remove(p)if p in CoreObjectIndex:N = self.get_neighbers(p, Dist)#print(N)self.update(N, p, Dist, D)while(len(self.Seeds) != 0):q = self.Seeds.pop(0)self.Ordered.append(q)D.remove(q)if q in CoreObjectIndex:N = self.get_neighbers(q, Dist)self.update(N, q, Dist, D)#print(self.Seeds,self.ReachDist[:20])return self.Ordered, self.ReachDistdef plt_show(self, X, Y, ReachDist, Ordered, name=0):if X.shape[1] == 2:fig = plt.figure(name)plt.subplot(211)plt.scatter(X[:, 0], X[:, 1], marker='o', c=Y)plt.subplot(212)ReachDist = np.array(ReachDist)print(Ordered)plt.plot(range(len(Ordered)), ReachDist[Ordered])else:print('error arg')if __name__ == '__main__':# 111111center = [[1, 1], [-1, -1], [1, -1]]cluster_std = 0.35X1, Y1 = make_blobs(n_samples=300, centers=center,n_features=2, cluster_std=cluster_std, random_state=1)optics1 = OPTICS(epsilon=2, MinPts=5)Ordered, ReachDist = optics1.fit(X1)optics1.plt_show(X1, Y1, ReachDist, Ordered, name=1)

结果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在该结果的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参数再应用例如DBSCAN的算法进行聚类。

2.2 sklearn实现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OPTICS, cluster_optics_dbscan
import matplotlib.gridspec as gridspec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numpy as np# Generate sample datanp.random.seed(0)
n_points_per_cluster = 250C1 = [-5, -2] + .8 * np.random.randn(n_points_per_cluster, 2)
C2 = [4, -1] + .1 * np.random.randn(n_points_per_cluster, 2)
C3 = [1, -2] + .2 * np.random.randn(n_points_per_cluster, 2)
C4 = [-2, 3] + .3 * np.random.randn(n_points_per_cluster, 2)
C5 = [3, -2] + 1.6 * np.random.randn(n_points_per_cluster, 2)
C6 = [5, 6] + 2 * np.random.randn(n_points_per_cluster, 2)
X = np.vstack((C1, C2, C3, C4, C5, C6))clust = OPTICS(min_samples=50, xi=.05, min_cluster_size=.05)# Run the fit
clust.fit(X)labels_050 = cluster_optics_dbscan(reachability=clust.reachability_,core_distances=clust.core_distances_,ordering=clust.ordering_, eps=0.5)
labels_200 = cluster_optics_dbscan(reachability=clust.reachability_,core_distances=clust.core_distances_,ordering=clust.ordering_, eps=2)space = np.arange(len(X))
reachability = clust.reachability_[clust.ordering_]
labels = clust.labels_[clust.ordering_]plt.figure(figsize=(10, 7))
G = gridspec.GridSpec(2, 3)
ax1 = plt.subplot(G[0, :])
ax2 = plt.subplot(G[1, 0])
ax3 = plt.subplot(G[1, 1])
ax4 = plt.subplot(G[1, 2])# Reachability plot
colors = ['g.', 'r.', 'b.', 'y.', 'c.']
for klass, color in zip(range(0, 5), colors):Xk = space[labels == klass]Rk = reachability[labels == klass]ax1.plot(Xk, Rk, color, alpha=0.3)
ax1.plot(space[labels == -1], reachability[labels == -1], 'k.', alpha=0.3)
ax1.plot(space, np.full_like(space, 2., dtype=float), 'k-', alpha=0.5)
ax1.plot(space, np.full_like(space, 0.5, dtype=float), 'k-.', alpha=0.5)
ax1.set_ylabel('Reachability (epsilon distance)')
ax1.set_title('Reachability Plot')# OPTICS
colors = ['g.', 'r.', 'b.', 'y.', 'c.']
for klass, color in zip(range(0, 5), colors):Xk = X[clust.labels_ == klass]ax2.plot(Xk[:, 0], Xk[:, 1], color, alpha=0.3)
ax2.plot(X[clust.labels_ == -1, 0], X[clust.labels_ == -1, 1], 'k+', alpha=0.1)
ax2.set_title('Automatic Clustering\nOPTICS')# DBSCAN at 0.5
colors = ['g', 'greenyellow', 'olive', 'r', 'b', 'c']
for klass, color in zip(range(0, 6), colors):Xk = X[labels_050 == klass]ax3.plot(Xk[:, 0], Xk[:, 1], color, alpha=0.3, marker='.')
ax3.plot(X[labels_050 == -1, 0], X[labels_050 == -1, 1], 'k+', alpha=0.1)
ax3.set_title('Clustering at 0.5 epsilon cut\nDBSCAN')# DBSCAN at 2.
colors = ['g.', 'm.', 'y.', 'c.']
for klass, color in zip(range(0, 4), colors):Xk = X[labels_200 == klass]ax4.plot(Xk[:, 0], Xk[:, 1], color, alpha=0.3)
ax4.plot(X[labels_200 == -1, 0], X[labels_200 == -1, 1], 'k+', alpha=0.1)
ax4.set_title('Clustering at 2.0 epsilon cut\nDBSCAN')plt.tight_layout()
plt.show()

http://chatgpt.dhexx.cn/article/b1gfBlG1.shtml

相关文章

Ansys Zemax | 眼科镜片设计

本文介绍了眼科镜片的设计原理&#xff0c;并讨论了镜片、眼睛和视觉环境中对镜片设计十分关键的参数&#xff0c;其中包括了常见镜片材料&#xff08;涵盖了玻璃和聚合物&#xff09;的玻璃目录。本文不包括渐进式镜片设计&#xff0c;尽管渐进式镜片时常根据一般的镜片曲率原…

OPTICS聚类算法详解

欢迎关注”生信修炼手册”! DBSCAN算法对于邻域半径eps和最小样本数minPoints这两个参数比较敏感&#xff0c;不同的参数取值会产生不同的聚类效果。为了降低参数设置对聚类结果造成的不稳定性&#xff0c;在DBSCAN算法的基础上&#xff0c;提出了OPTICS算法&#xff0c;全称如…

密度聚类:OPTICS算法简单易懂版

前几天写了一篇详解版&#xff0c;感觉可能太详细了阅读量不高&#xff0c;所以修改精简成这篇。 很多人不理解OPTICS算法绘出的图该怎么理解。为什么波谷就算一类&#xff0c;有个波峰又算另一类了&#xff0c;本篇在第三部分的第2、3节详细讲这个是什么判别分类的。 本篇会添…

optics算法

1 简介 随着数据爆发式增长&#xff0c;分析数据从而提取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变的越来越重要。聚类分析是数据分析的一个主要方法&#xff0c;聚类(clustering)是将数据对象进行分类的过程&#xff0c;使同一类中的对象之间具有很高的相似度&#xff0c;而不同类中的对象高度相…

OptiSystem应用:激光雷达系统设计

简介&#xff1a;激光探测和测距系统(LIDAR) 以下四个示例设计演示了如何使用OptiSystem模拟光检测和测距系统&#xff08;LIDAR&#xff09;&#xff0c;具体如下&#xff1a; □ 激光脉冲飞行时间测量 □ 相移测距 □ 调频连续波&#xff08;FMCW&#xff09;直接检测测…

基于密度的DBSCAN聚类及其优化的OPTICS聚类(二)

1.OPTICS聚类算法 应用背景&#xff1a;如今整个数据集越来越复杂&#xff0c;都采用到了至少一个全局密度表征参数。如果对同一数据集中同时也存在这两种不同的全局密度表征参数的一个聚类簇或者是两个的嵌套簇,则所使用到的DBSCAN算法显然并没有做到高效地处理&#xff0c;因…

sklearn聚类算法OPTICS

本文的csdn链接&#xff1a;https://blog.csdn.net/Jinyindao243052/article/details/107544145 知乎链接&#xff1a;https://zhuanlan.zhihu.com/p/163218826 算法 The OPTICS (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 algorithm shares many similarities…

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期刊误选,审查中的论文发表在SSRN,撤销方法,适用于所有爱思唯尔期刊

在投稿的时候&#xff0c;没太看懂选项&#xff0c;误以为是Proof阶段公开&#xff0c;没想到是审查的时候就公开在SSRN&#xff0c;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xff0c;大多数人是推荐在SSRN上删除论文&#xff0c;避免他人盗取创新点 首先我们登录SSRN界面 选择my paper 在P…

密度聚类:OPTICS算法详解

很多人不理解OPTICS算法绘出的图该怎么理解。为什么波谷就算一类&#xff0c;有个波峰又算另一类了&#xff0c;本篇在第三部分的第2、3节详细讲这个是什么判别分类的。 本篇会添加一些个人思考过程&#xff0c;可能有不严谨的地方&#xff0c;希望在评论区讨论指正。 另外&a…

Ocean Optics USB2000光谱仪无法在Win10系统运行

1、问题描述 USB2000型光谱仪&#xff0c;由于生产年代过于久远&#xff0c;虽然能被Win10系统识别&#xff0c;但是驱动程序安装完成后依然报错&#xff0c; 提示&#xff1a;该设备无法启动。&#xff08;代码 10&#xff09; 请求USB BOS 描述符失败。 运行SpectraSuite软件…

光学

1. 镜头规格 1.1 焦距 定义&#xff1a;指从透镜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xff0c;也就是在模组中&#xff0c;从镜片中心到Sensor表面的成像平面的距离。 决定焦距的因素&#xff1a; 材料的折射率凸透镜的曲率半径光的波长 EFL&#xff1a;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

聚类算法OPTICS的理解及实现

前言 前面给大家介绍到了聚类算法中比较经典的 DBSCAN 算法&#xff0c;对于数据量小而且相对比较密集、密度相似的数据集来说&#xff0c;是比较合适的。那么接下来给大家介绍它的改进版 OPTICS (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xff0c;针对 DBS…

(4)聚类算法之OPTICS算法

文章目录 1.引言2.相关定义2.1 DBSCAN相关定义2.2 OPTICS相关定义 3.算法思想3.1算法流程3.2算法伪代码 4.算法实现4.1使用numpy实现OPTICS算法 5.数据及代码下载地址 1.引言 OPTICS(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是一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xff0c;…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2)——OPTICS详解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xff08;1&#xff09;——DBSCAN详解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xff08;2&#xff09;——OPTICS详解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xff08;3&#xff09;——DPC详解 1. OPTICS简介   上一节介绍的DBSCAN算法中&#xff0c;较小的eps将建立更多的簇&#x…

【Python机器学习】密度聚类DBSCAN、OPTICS的讲解及实战演示(附源码 超详细)

需要源码和数据集请点赞关注收藏后评论区留言私信~~~ 划分聚类、密度聚类和模型聚类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聚类思路 1&#xff1a;划分聚类 划分&#xff08;Partitioning&#xff09;聚类是基于距离的&#xff0c;它的基本思想是使簇内的点距离尽量近、簇间的点距离尽量远。k…

OPTICS

OPTICS 就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xff0c;可以认为是dbscn的改进&#xff0c;改进之处主要是在不用每次调节eps和minpts都需要重新整个训练。其本质还是dbscan&#xff0c;只是能够在给定eps和minpts后&#xff0c;可以训练一次就可以在minpts值定对的情况下&#xff0c;…

聚类算法初探(六)OPTICS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预备知识 第三章 直接聚类法 第四章 K-means 第五章 DBSCAN 第六章 OPTICS 第七章 聚类分析的效果评测 第八章 数据尺度化问题 作者: peghoty 出处: http://blog.csdn.net/itplus/article/details/10089323 欢迎转载/分享, 但请务必声明文章出处. 转…

OPTICS聚类(最清晰解释)

背景 想要理解该算法&#xff0c;你需要先了解&#xff1a; DBSCAN算法 OPTICS&#xff08;用于识别聚类结构的排序点&#xff09;算法与 DBSCAN 算法有许多相似之处&#xff0c;可视为 DBSCAN 的泛化&#xff0c;将 eps 要求从单个值放宽到一个范围 DBSCAN 和 OPTICS 之间的主…

机器学习笔记(十一)聚类算法OPTICS原理和实践

OPTICS聚类算法是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xff0c;全称是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提到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xff0c;应该很快会想到前面介绍的DBSCAN聚类算法&#xff0c;事实上&#xff0c;OPTICS也是为了优化DBSCAN而出现的。 一、原理 在…

sklearn聚类之OPTICS算法

文章目录 简介sklearn实现cluster_optics_dbscan 简介 OPTICS算法&#xff0c;全称是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xff0c;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xff0c;是DBSCAN算法的一种改进。 众所周知&#xff0c;DBSCAN算法将数据点分为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