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预处理--无量纲化

article/2025/9/15 21:31:28

1.无量纲化定义

无量纲化,也称为数据的规范化,是指不同指标之间由于存在量纲不同致其不具可比性,故首先需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消除量纲影响后再进行接下来的分析。

2.无量纲化方法

无量纲化方法有很多,但是从几何角度来说可以分为:直线型、折线型、曲线形无量纲化方法。

(1)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

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是指指标原始值与无量纲化后的指标值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常用的线性量化方法有阈值法、标准化法与比重法。

①阈值法是我们最熟悉也最常用的一种无量纲化方法,阈值也称临界值,是指衡量事物发展变化的一些特殊指标值,如极大值、极小值等,而阈值法就是通过实际值与阈值对比得到无量纲化指标值的方法。主要公式以及特点如下图中所示。

 

值得注意的一点,阈值参数的选取确定却会直接影响分析的结果,这里需考虑实际情况加上已有经验进行探索,逐步优化,直到寻找最合适的阈值(最合适就是结果可以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

②标准化方法就是指标原始值减去该指标的均值然后比上其标准差。

无论指标实际值是多少,最终将分布在零的两侧,与阈值法相比,标准化方法利用样本更多的信息,且标准化后的数据取值范围将不在[0,1]之间。

③比重法是将指标实际值转化为他在指标值总和中所占的比重。

(2)折线型无量纲化方法

折线型无量纲化适用于被评价事物呈现阶段性变化,即指标值在不同阶段变化对事物总体水平影响是不一样的。

虽然折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比直线型无量纲化方法更符合实际情况,但是要想确定指标值的转折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对数据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

(3)曲线形无量纲化方法

 有些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并不是很明显,而前、中、后期的发展情况又各不相同,就是说指标值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突变的,在这种情况下,曲线形无量纲化方法也更为合适,常用的曲线形无量纲化方法如下图所示:

(4)模糊无量纲化方法

综合评价中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正向指标(即指标值越大越好)、逆指标(即指标值越小越好)和适度指标(即指标值落在某个区间最好,大了、小了都不好),指标彼此之间“好”与“坏”并没有一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这时候可以选择此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有兴趣自行搜索学习。

 

本文参考: https://wenku.baidu.com/view/34187066f01dc281e53af0fc.html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beyondChan/p/10718183.html


http://chatgpt.dhexx.cn/article/UDumRhuE.shtml

相关文章

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指标正向化和无量纲化方法的选择

摘要:本文用实例说明了多指标综合评价中,用“倒数逆变换法”进行指标正向化时会完全改变原指标的分布规律,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三种常用无量纲化方法——极差变换法、标准化法和均值化法的选择使用问题,用实例…

量纲与无量纲,标准化、归一化、正则化

量纲与无量纲,标准化、归一化、正则化 1 量纲与无量纲1.1 量纲1.2 无量纲 2 标准化3 归一化4 正则化5 总结 1 量纲与无量纲 1.1 量纲 量纲我觉得最重要的一句话是:物理量的大小与单位有关。 从这句话我们来思考下最核心的两个单词:大小、单…

数据预处理之数据无量纲化(标准化/归一化)

在进行特征选择之前,一般会先进行数据无量纲化处理,这样,表征不同属性(单位不同)的各特征之间才有可比性,如1cm 与 0.1kg 你怎么比?无量纲处理方法很多,使用不同的方法,对…

无量纲化

参考博客: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16149 1,无量纲化使不同规格的数据转换到同一规格。 2,常见的无量纲化方法有标准化和区间缩放法。 2.1**标准化**的前提是特征值服从正态分布,标准化后,其转换成标准正态分布。   标准化需要计算特征的…

什么是无量纲化

首先来了解什么是量纲? 量纲和单位的区别,长度,时间,质量等都叫做量纲,而米,千米,秒,分钟,等都是单位, 国际单位制规定了七个基本量纲单位,这七个…

常用的数据无量纲化方法

常用的数据无量纲方法 常用的数据无量纲方法都有什么?1.min-max归一化2.z-score标准化 常用的数据无量纲方法都有什么? 1.min-max归一化 该方法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线性变换,将其映射到[0,1]之间([-1,1]之间也行)。 d…

数据预处理——无量纲化处理

数据预处理——无量纲化处理 1.无量纲化定义 无量纲化,也称为数据的规范化,是指不同指标之间由于存在量纲不同致其不具可比性,故首先需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消除量纲影响后再进行接下来的分析。 2.无量纲化方法 无量纲化方法有很…

几种指标无量纲化的方法

统计指标的无量纲化就是将统计指标的实际值转化为评价值。由于统计指标的性质不同,相应地,统计指标实际值转化为评价值的方法也就不同。 一、线性无量纲化方法 如果无量纲化的指标评价值与指标的实际值之间是呈现线性关系的,这种无量纲化方…

Latex公式换行编写

latex在写公式时往往会遇到长公式或者连续等于的情况,这时可以选择公式换行操作: \begin{equation}\begin{aligned}a & bc\\& cb\end{aligned} \end{equation} 得到如下的效果: 其中&是用于标注需要对齐的位置,例如…

Latex 多行公式换行对齐

\begin{equation} \begin{split} x&abc\\ &de\\ &fg \end{split} \end{equation} 效果:

LaTex排版技巧:[15]公式太长如何换行

当我们输入的公式较长时,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在会出现越界的情况,使用强制换行\\,但是这种方法在公式中行不通。 通常,我们行间公式的换行可使用split 环境来实现。如 \[ \begin{split} x & \sqrt {1-y^2}\\ x &am…

LaTex常用技巧5:公式太长换行并加大括号

使用LaTex做笔记的时候发现公式太长,一行会超出页面,于是想到换行。 原来的代码,这里使用了包bm,测试的时候前面请使用\usepackage{bm}。 \begin{equation}_{i}^{G} {\bm{a}}\begin{cases} _{i}^{i-1}\ddot{\bm{p}}, &i1\\_…

Latex 公式太长,换行等号对其

首先一定要插入两个包: \usepackage{amsmath} \usepackage{amssymb} 如果不插入包的话,每次运行到aligned就会报错 然后文章中可如下编译公式: \begin{equation}\label{1} \begin{aligned} a & b c \\ & d e \end{aligned}…

latex如何实现单元格内文字的换行

问题描述 使用latex绘制表格时,有时候会遇到单元格的文字过长,显得很拥挤,适当的换行可以使整体效果更加美观,比如: 源代码为: \resizebox{\textwidth}{!}{\begin{tabular}{cccccccc}\toprule\textbf{Nam…

Latex公式排版(编号、换行、括号内换行、对齐)

最近写论文刚上手了Latex,因为有模板,所以用起来还是很方便的。 但是在实际使用中,由于论文是双栏的,因此比较长的公式在排版时会比较困难。下面对Latex中的公式排版方法做一些记录。 公式的编写方法在此不再赘述。可以选择网页版…

LaTex长公式换行及对齐

长公式换行用\\,对齐用&,宏包\usepackage{amsmath} 示例代码 \begin{equation*}%加*表示不对公式编号 \begin{split} PMV &[0.303*exp(-0.036M)0.0275]*\{M-W-3.05*[5.733-\\ &0.007(M-W)-P_a]-0.42*(M-W-58.2)-0.0173M*\\ &(5.867-P_…

latex论文中行内公式太长需换行

论文latex 行内公式太长怎么换行 研究生论文写作,度娘了很久都没找到直接的答案方法如下:我的整体代码如下:效果如下: 研究生论文写作,度娘了很久都没找到直接的答案 需要将行内公式换行,使其不超出页面 …

Latex行内公式或行间公式太长换行

行内公式 代码: %错误示范 Then it sets ABETs the master public key $m p k_{A B E T}\left(g, h, u, v, w, e(g, g)^{\alpha}, e(g, h)^{\delta},\left\{h_{i}^{\alpha}\right\}_{i \in[1, n]},\left\{g_{i}g^{z_{i}}\right\}_{i \in[1, n]},{{h}^{\alpha }},{…

Latex 公式换行问题(换行,等号对齐)

Latex 公式换行问题(换行,等号对齐) 作为一个研究生肯定避免不了写论文,在这个过程中latex使用就尤为重要,他会帮助你们实现期刊格式要求的排版。今天就简单说一下我在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之一,公示太长…

Latex中多行公式换行及设置编号位置

1. 公式换行 公式换行的方式有很多种,介绍三种 (1)用equation结合aligned: \begin{equation}\label{eqn:1} \begin{aligned} & a b \\ & c d \\ & e f. \end{aligned} \end{equation} 结果为: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