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ras中Sequential模型及方法详细总结

article/2025/9/2 12:29:16

Sequential 序贯模型

序贯模型是函数式模型的简略版,为最简单的线性、从头到尾的结构顺序,不分叉,是多个网络层的线性堆叠。

Keras实现了很多层,包括core核心层,Convolution卷积层、Pooling池化层等非常丰富有趣的网络结构。

我们可以通过将层的列表传递给Sequential的构造函数,来创建一个Sequential模型。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Activationmodel = Sequential([Dense(32, input_shape=(784,)),Activation('relu'),Dense(10),Activation('softmax'),
])

也可以使用.add()方法将各层添加到模型中: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32, input_dim=784))
model.add(Activation('relu'))

指定输入数据的尺寸

模型需要知道它所期待的输入的尺寸(shape)。出于这个原因,序贯模型中的第一层(只有第一层,因为下面的层可以自动的推断尺寸)需要接收关于其输入尺寸的信息,后面的各个层则可以自动的推导出中间数据的shape,因此不需要为每个层都指定这个参数。有以下几种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传递一个input_shape参数给第一层。它是一个表示尺寸的元组(一个整数或None的元组,其中None表示可能为任何正整数)。在input_shape中不包含数据的batch大小。

某些 2D 层,例如 Dense,支持通过参数 input_dim 指定输入尺寸,某些 3D 时序层支持 input_dim 和 input_length 参数。
如果你需要为你的输入指定一个固定的 batch 大小(这对 stateful RNNs 很有用),你可以传递一个 batch_size 参数给一个层。如果你同时将 batch_size=32 和 input_shape=(6, 8) 传递给一个层,那么每一批输入的尺寸就为 (32,6,8)。

因此下面的代码是等价的。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32, input_shape=(784,)))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32, input_dim=784))

下面三种方法也是严格等价的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LSTM(32, input_shape=(10, 64)))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LSTM(32, batch_input_shape=(None, 10, 64)))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LSTM(32, input_length=10, input_dim=64))

编译

在训练模型之前,我们需要配置学习过程,这是通过compile方法完成的,他接收三个参数:

优化器 optimizer:它可以是现有优化器的字符串标识符,如 rmsprop 或 adagrad,也可以是 Optimizer 类的实例。详见:optimizers。
损失函数 loss:模型试图最小化的目标函数。它可以是现有损失函数的字符串标识符,如 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或 mse,也可以是一个目标函数。详见:losses。
评估标准 metrics:对于任何分类问题,你都希望将其设置为 metrics = [‘accuracy’]。评估标准可以是现有的标准的字符串标识符,也可以是自定义的评估标准函数。

# 多分类问题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metrics=['accuracy'])# 二分类问题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loss='binary_crossentropy',metrics=['accuracy'])# 均方误差回归问题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loss='mse')# 自定义评估标准函数
import keras.backend as Kdef mean_pred(y_true, y_pred):return K.mean(y_pred)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loss='binary_crossentropy',metrics=['accuracy', mean_pred])

训练

Keras 模型在输入数据和标签的 Numpy 矩阵上进行训练。为了训练一个模型,你通常会使用 fit 函数。文档详见此处。

# 对于具有2个类的单输入模型(二进制分类):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32, activation='relu', input_dim=100))
model.add(Dense(1, activation='sigmoid'))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loss='binary_crossentropy',metrics=['accuracy'])# 生成虚拟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data = np.random.random((1000, 100))
labels = np.random.randint(2, size=(1000, 1))# 训练模型,以 32 个样本为一个 batch 进行迭代
model.fit(data, labels, epochs=10, batch_size=32)# 对于具有10个类的单输入模型(多分类分类):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32, activation='relu', input_dim=100))
model.add(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
model.compile(optimizer='rmsprop',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metrics=['accuracy'])# 生成虚拟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data = np.random.random((1000, 100))
labels = np.random.randint(10, size=(1000, 1))# 将标签转换为分类的 one-hot 编码
one_hot_labels = keras.utils.to_categorical(labels, num_classes=10)# 训练模型,以 32 个样本为一个 batch 进行迭代
model.fit(data, one_hot_labels, epochs=10, batch_size=32)

例子

这里有几个可以帮助你开始的例子!

在 examples 目录 中,你可以找到真实数据集的示例模型:

CIFAR10 小图片分类:具有实时数据增强的卷积神经网络 (CNN)
IMDB 电影评论情感分类:基于词序列的 LSTM
Reuters 新闻主题分类:多层感知器 (MLP)
MNIST 手写数字分类:MLP 和 CNN
基于 LSTM 的字符级文本生成

基于多层感知器 (MLP) 的 softmax 多分类:

import keras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Dropout, Activation
from keras.optimizers import SGD# 生成虚拟数据
import numpy as np
x_train = np.random.random((1000, 20))
y_train = keras.utils.to_categorical(np.random.randint(10, size=(1000, 1)), num_classes=10)
x_test = np.random.random((100, 20))
y_test = keras.utils.to_categorical(np.random.randint(10, size=(100, 1)), num_classes=10)model = Sequential()
# Dense(64) 是一个具有 64 个隐藏神经元的全连接层。
# 在第一层必须指定所期望的输入数据尺寸:
# 在这里,是一个 20 维的向量。
model.add(Dense(64, activation='relu', input_dim=20))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Dense(64,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sgd = SGD(lr=0.01, decay=1e-6, momentum=0.9, nesterov=True)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optimizer=sgd,metrics=['accuracy'])model.fit(x_train, y_train,epochs=20,batch_size=128)
score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batch_size=128)

基于多层感知器的二分类:

思路:

输入数据:定义输入一个二维数组(x1,x2),数据通过numpy来随机产生,将输出定义为0或者1,如果x1+x2<1,则y为1,否则y为0.

隐藏层:定义两层隐藏层,隐藏层的参数为(2,3),两行三列的矩阵,输入数据通过隐藏层之后,输出的数据为(1,3),t通过矩阵之间的乘法运算可以获得输出数据。

损失函数:使用交叉熵作为神经网络的损失函数,常用的损失函数还有平方差。

优化函数:通过油画函数来使得损失函数最小化,这里采用的是Adadelta算法进行优化,常用的有梯度下降算法。

输出数据:将隐藏层的输出数据通过(3,1)的参数,输出一个一维向量,值的大小为0或者1.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Dropout# 生成数据,训练数据和测试数据
# x_train/x_test 生成随机的浮点数,x_train为1000行20列 x_test为100行20列
# 列数一定要一一对应,相当于特征个数要对应
# 此处的二元分类,可以不需要one_hot编译,np.random.randint可以直接生成0 1 编码
x_train = np.random.random((1000,20))
y_train = np.random.randint(2,size=(1000,1))
# print(x_train)
# print(y_train)
x_test = np.random.random((100,20))
y_test = np.random.randint(2,size=(100,1))# 设计模型,通过add的方式叠起来
# 注意输入时,初始网络一定要给定输入的特征维度input_dim 或者input_shape数据类型
# activition激活函数既可以在Dense网络设置里,也可以单独添加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Dense(64,input_dim=20,activation='relu'))
# Drop防止过拟合的数据处理方式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Dense(64,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Dense(1,activation='sigmoid'))# 编译模型,定义损失函数,优化函数,绩效评估函数
model.compile(loss='binary_crossentropy',optimizer='rmsprop',metrics=['accuracy'])# 导入数据进行训练
model.fit(x_train,y_train,epochs=20,batch_size=128)# 模型评估
score  = model.evaluate(x_test,y_test,batch_size=128)
print(score)

类似VGG的卷积神经网络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keras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Dropout, Flatten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Conv2D, MaxPooling2D
from keras.optimizers import SGD# 生成虚拟数据
x_train = np.random.random((100, 100, 100, 3))
y_train = keras.utils.to_categorical(np.random.randint(10, size=(100, 1)), num_classes=10)
x_test = np.random.random((20, 100, 100, 3))
y_test = keras.utils.to_categorical(np.random.randint(10, size=(20, 1)), num_classes=10)model = Sequential()
# 输入: 3 通道 100x100 像素图像 -> (100, 100, 3) 张量。
# 使用 32 个大小为 3x3 的卷积滤波器。
model.add(Conv2D(32, (3,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100, 100, 3)))
model.add(Conv2D(32, (3,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model.add(Dropout(0.25))model.add(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Conv2D(64, (3,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MaxPooling2D(pool_size=(2, 2)))
model.add(Dropout(0.25))model.add(Flatten())
model.add(Dense(256, activation='relu'))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sgd = SGD(lr=0.01, decay=1e-6, momentum=0.9, nesterov=True)
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 optimizer=sgd)model.fit(x_train, y_train, batch_size=32, epochs=10)
score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batch_size=32)

基于LSTM的序列分类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Dropout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Embedding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LSTM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Embedding(max_features, output_dim=256))
model.add(LSTM(128))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Dense(1, activation='sigmoid'))model.compile(loss='binary_crossentropy',optimizer='rmsprop',metrics=['accuracy'])model.fit(x_train, y_train, batch_size=16, epochs=10)
score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batch_size=16)

基于 1D 卷积的序列分类: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Dense, Dropout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Embedding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Conv1D, GlobalAveragePooling1D, MaxPooling1D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Conv1D(64, 3, activation='relu', input_shape=(seq_length, 100)))
model.add(Conv1D(64,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MaxPooling1D(3))
model.add(Conv1D(128,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Conv1D(128, 3, activation='relu'))
model.add(GlobalAveragePooling1D())
model.add(Dropout(0.5))
model.add(Dense(1, activation='sigmoid'))model.compile(loss='binary_crossentropy',optimizer='rmsprop',metrics=['accuracy'])model.fit(x_train, y_train, batch_size=16, epochs=10)
score = model.evaluate(x_test, y_test, batch_size=16)

基于栈式 LSTM 的序列分类

在这个模型中,我们将 3 个 LSTM 层叠在一起,使模型能够学习更高层次的时间表示。

前两个 LSTM 返回完整的输出序列,但最后一个只返回输出序列的最后一步,从而降低了时间维度(即将输入序列转换成单个向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LSTM, Dense
import numpy as npdata_dim = 16
timesteps = 8
num_classes = 10# 期望输入数据尺寸: (batch_size, timesteps, data_dim)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LSTM(32, return_sequences=True,input_shape=(timesteps, data_dim)))  # 返回维度为 32 的向量序列
model.add(LSTM(32, return_sequences=True))  # 返回维度为 32 的向量序列
model.add(LSTM(32))  # 返回维度为 32 的单个向量
model.add(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optimizer='rmsprop',metrics=['accuracy'])# 生成虚拟训练数据
x_train = np.random.random((1000, timesteps, data_dim))
y_train = np.random.random((1000, num_classes))# 生成虚拟验证数据
x_val = np.random.random((100, timesteps, data_dim))
y_val = np.random.random((100, num_classes))model.fit(x_train, y_train,batch_size=64, epochs=5,validation_data=(x_val, y_val))

带有状态 (stateful) 的 相同的栈式 LSTM 模型

有状态的循环神经网络模型中,在一个 batch 的样本处理完成后,其内部状态(记忆)会被记录并作为下一个 batch 的样本的初始状态。这允许处理更长的序列,同时保持计算复杂度的可控性。

from keras.models import Sequential
from keras.layers import LSTM, Dense
import numpy as npdata_dim = 16
timesteps = 8
num_classes = 10
batch_size = 32# 期望输入数据尺寸: (batch_size, timesteps, data_dim)
# 请注意,我们必须提供完整的 batch_input_shape,因为网络是有状态的。
# 第 k 批数据的第 i 个样本是第 k-1 批数据的第 i 个样本的后续。
model = Sequential()
model.add(LSTM(32, return_sequences=True, stateful=True,batch_input_shape=(batch_size, timesteps, data_dim)))
model.add(LSTM(32, return_sequences=True, stateful=True))
model.add(LSTM(32, stateful=True))
model.add(Dense(10, activation='softmax'))model.compile(loss='categorical_crossentropy',optimizer='rmsprop',metrics=['accuracy'])# 生成虚拟训练数据
x_train = np.random.random((batch_size * 10, timesteps, data_dim))
y_train = np.random.random((batch_size * 10, num_classes))# 生成虚拟验证数据
x_val = np.random.random((batch_size * 3, timesteps, data_dim))
y_val = np.random.random((batch_size * 3, num_classes))model.fit(x_train, y_train,batch_size=batch_size, epochs=5, shuffle=False,validation_data=(x_val, y_val))

Sequential模型方法

1 compile

compile(self, optimizer, loss=None, metrics=None, loss_weights=None,sample_weight_mode=None, weighted_metrics=None, target_tensors=None)

用于配置训练模型。

1.1 参数

optimizer: 字符串(优化器名)或者优化器对象。详见 optimizers。
loss: 字符串(目标函数名)或目标函数。详见 losses。 如果模型具有多个输出,则可以通过传递损失函数的字典或列表,在每个输出上使用不同的损失。模型将最小化的损失值将是所有单个损失的总和。
metrics: 在训练和测试期间的模型评估标准。通常你会使用 metrics = [‘accuracy’]。 要为多输出模型的不同输出指定不同的评估标准,还可以传递一个字典,如 metrics = {‘output_a’:‘accuracy’}。
sample_weight_mode: 如果你需要执行按时间步采样权重(2D 权重),请将其设置为 temporal。 默认为 None,为采样权重(1D)。如果模型有多个输出,则可以通过传递 mode 的字典或列表,以在每个输出上使用不同的 sample_weight_mode。
weighted_metrics: 在训练和测试期间,由 sample_weight 或 class_weight 评估和加权的度量标准列表。
target_tensors: 默认情况下,Keras 将为模型的目标创建一个占位符,在训练过程中将使用目标数据。相反,如果你想使用自己的目标张量(反过来说,Keras 在训练期间不会载入这些目标张量的外部 Numpy 数据),您可以通过 target_tensors 参数指定它们。它应该是单个张量(对于单输出 Sequential 模型)。
**kwargs: 当使用 Theano/CNTK 后端时,这些参数被传入 K.function。当使用 TensorFlow 后端时,这些参数被传递到 tf.Session.run。

1.2 异常

ValueError: 如果 optimizer, loss, metrics 或 sample_weight_mode 这些参数不合法。

2 fit

fit(self, x=None, y=None, batch_size=None, epochs=1, verbose=1,callbacks=None, validation_split=0.0, validation_data=None,
shuffle=True, class_weight=None, sample_weight=None,initial_epoch=0, steps_per_epoch=None, validation_steps=None)

以固定数量的轮次(数据集上的迭代)训练模型。

2.1 参数

x: 训练数据的 Numpy 数组。 如果模型中的输入层被命名,你也可以传递一个字典,将输入层名称映射到 Numpy 数组。 如果从本地框架张量馈送(例如 TensorFlow 数据张量)数据,x 可以是 None(默认)。
y: 目标(标签)数据的 Numpy 数组。 如果模型中的输出层被命名,你也可以传递一个字典,将输出层名称映射到 Numpy 数组。 如果从本地框架张量馈送(例如 TensorFlow 数据张量)数据,y 可以是 None(默认)。
batch_size: 整数或 None。每次提度更新的样本数。如果未指定,默认为 32.
epochs: 整数。训练模型迭代轮次。一个轮次是在整个 x 或 y 上的一轮迭代。请注意,与 initial_epoch 一起,epochs 被理解为 「最终轮次」。模型并不是训练了 epochs轮,而是到第 epochs 轮停止训练。
verbose: 0, 1 或 2。日志显示模式。 0 = 安静模式, 1 = 进度条, 2 = 每轮一行。
callbacks: 一系列的 keras.callbacks.Callback 实例。一系列可以在训练时使用的回调函数。详见 callbacks。
validation_split: 在 0 和 1 之间浮动。用作验证集的训练数据的比例。模型将分出一部分不会被训练的验证数据,并将在每一轮结束时评估这些验证数据的误差和任何其他模型指标。验证数据是混洗之前 x 和y 数据的最后一部分样本中。
validation_data: 元组 (x_val,y_val) 或元组 (x_val,y_val,val_sample_weights),用来评估损失,以及在每轮结束时的任何模型度量指标。模型将不会在这个数据上进行训练。这个参数会覆盖 validation_split。
shuffle: 布尔值(是否在每轮迭代之前混洗数据)或者 字符串 (batch)。batch 是处理 HDF5 数据限制的特殊选项,它对一个 batch 内部的数据进行混洗。当 steps_per_epoch非 None 时,这个参数无效。
class_weight: 可选的字典,用来映射类索引(整数)到权重(浮点)值,用于加权损失函数(仅在训练期间)。这可能有助于告诉模型 「更多关注」来自代表性不足的类的样本。
sample_weight: 训练样本的可选 Numpy 权重数组,用于对损失函数进行加权(仅在训练期间)。您可以传递与输入样本长度相同的平坦(1D)Numpy 数组(权重和样本之间的 1:1 映射),或者在时序数据的情况下,可以传递尺寸为 (samples, sequence_length) 的 2D 数组,以对每个样本的每个时间步施加不同的权重。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确保在 compile() 中指定 sample_weight_mode=“temporal”。
initial_epoch: 开始训练的轮次(有助于恢复之前的训练)。
steps_per_epoch: 在声明一个轮次完成并开始下一个轮次之前的总步数(样品批次)。使用 TensorFlow 数据张量等输入张量进行训练时,默认值 None 等于数据集中样本的数量除以 batch 的大小,如果无法确定,则为 1。
validation_steps: 只有在指定了 steps_per_epoch时才有用。停止前要验证的总步数(批次样本)。

2.2 返回

一个 History 对象。其 History.history 属性是连续 epoch 训练损失和评估值,以及验证集损失和评估值的记录(如果适用)。

2.3 异常

RuntimeError: 如果模型从未编译。
ValueError: 在提供的输入数据与模型期望的不匹配的情况下。

3 evaluate

evaluate(self, x=None, y=None, batch_size=None, verbose=1,sample_weight=None, steps=None)

在测试模式,返回误差值和评估标准值。

计算逐批次进行。
3.1 参数

x: 输入数据,Numpy 数组或列表(如果模型有多输入)。 如果从本地框架张量馈送(例如 TensorFlow 数据张量)数据,x 可以是 None(默认)。
y: 标签,Numpy 数组。 如果从本地框架张量馈送(例如 TensorFlow 数据张量)数据,y 可以是 None(默认)。
batch_size: 整数。每次梯度更新的样本数。如果未指定,默认为 32。
verbose: 日志显示模式,0 或 1。
sample_weight: 样本权重,Numpy 数组。
steps: 整数或 None。 声明评估结束之前的总步数(批次样本)。默认值 None。
3.2 返回

标量测试误差(如果模型没有评估指标)或标量列表(如果模型计算其他指标)。 属性 model.metrics_names 将提供标量输出的显示标签。
4 predict

predict(self, x, batch_size=None, verbose=0, steps=None)

为输入样本生成输出预测。

计算逐批次进行。
4.1 参数

x: 输入数据,Numpy 数组。
batch_size: 整数。如未指定,默认为 32。
verbose: 日志显示模式,0 或 1。
steps: 声明预测结束之前的总步数(批次样本)。默认值 None。

4.2 返回

预测的 Numpy 数组。

4.3 异常

ValueError: 如果提供的输入数据与模型的期望数据不匹配,或者有状态模型收到的数量不是批量大小的倍数。


http://chatgpt.dhexx.cn/article/ZtOKi0Ad.shtml

相关文章

sklearn中的模型评估

1. 介绍 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来评估一个模型的预测质量&#xff1a; estimator的score方法&#xff1a;sklearn中的estimator都具有一个score方法&#xff0c;它提供了一个缺省的评估法则来解决问题。 Scoring参数&#xff1a;使用cross-validation的模型评估工具&#xff0c;依…

sklearn 模型在线学习、增量更新实现 (以SGD方式训练LR为例)

sklearn online learning 在 sklearn官方文档里以 online 为关键字进行检索 在线学习是可以通过小批量的数据迭代更新模型的权重&#xff0c;增量训练方法看 partial_fit&#xff0c;于是检索了一下 partial_fit&#xff0c;介绍如下&#xff1a; 不同与使用fit方法&#xff0…

机器学习——LR(线性回归)、LRC(线性回归分类)与人脸识别

忆如完整项目/代码详见github&#xff1a;https://github.com/yiru1225&#xff08;转载标明出处 勿白嫖 star for projects thanks&#xff09; 目录 系列文章目录 一、LR的概念、原理与LR用于简单数据的预测 1.LR简介 2.LR算法模型 3.LR用于简单数据的预测 二、LRC的简…

Toad:基于 Python 的标准化评分卡模型

大家好&#xff0c;我是东哥。 在信贷的风控模型中最常用、最经典的可能要属评分卡了&#xff0c;所谓评分卡就是给信贷客户进行打分&#xff0c;按照不同业务场景可为贷前、贷中、贷后和反欺诈&#xff0c;一般叫做ABCF卡。模型得到分数&#xff0c;通过设置cutoff阈值给出评…

LGB+LR的实践

文章目录 1 背景2 原理3 数据的准备3.1 读入数据3.2 切分训练集测试集 4 LR5 LGB6 LGBLR6.1 LGB实现6.2 LGB的vector导出来&#xff01;6.2.1 训练集6.2.2 测试集 6.3 LRLGB 7 结果对比 1 背景 相信大名鼎鼎的GBDTLR组合很多小伙伴都听过&#xff0c;这种组合模型的预测效果要…

[机器学习] LR与SVM的异同

1 为什么将LR和SVM放在一起来进行比较&#xff1f;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回答LR和SVM有什么相同点。 第一&#xff0c;LR和SVM都是分类算法。 看到这里很多人就不会认同了&#xff0c;因为在很大一部分人眼里&#xff0c;LR是回归算法。我是非常不赞同这一点的&#xff0c;因…

pytorch:多标签分类的损失函数和准确率计算

1 损失函数 我们先用sklearn生成一个多标签分类数据集。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multilabel_classificationX, y make_multilabel_classification(n_samples1000,n_features10,n_classes3,n_labels2,random_state1) print(X.shape, y.shape)看一下标签长啥样。 …

caffe训练分类模型教程

caffe训练分类模型教程 1.已有图像存放在train和val下&#xff0c;book和not-book&#xff08;两类&#xff09;的图片数量相同 在caffe/data下新建一個myself文件夾&#xff0c;并新建两个文件夹分别命名为train和val 批量重命名图片 # -*- coding:utf8 -*- import os class …

金融风控实战——模型融合

过采样方法使用条件 &#xff08;1&#xff09;负样本可以代表样本空间 &#xff08;2&#xff09;数据是足够干净的&#xff08;样本、特征没有噪声&#xff09; 过拟合 &#xff08;1&#xff09;增多数据 &#xff08;2&#xff09;特征筛选 &#xff08;3&#xff09;调参…

【推荐算法】ctr预估模型总结(LR、FM、FFM、NFM、AFM、WDL、DCN、DeepFM、FwFM、FLEN)

文章目录 前言LRPOLY2FM&#xff08;Factorization Machine&#xff09;FFM&#xff08;Field-aware Factorization Machine&#xff09;AFM&#xff08;Attention Factorization Machine&#xff09;NFM&#xff08;Neural Factorization Machine&#xff09;WDL&#xff08;w…

概率图模型 —— 串连 NB、LR、MEM、HMM、CRF

概率图模型&#xff08;PGM&#xff09;&#xff0c;作为机器学习的重要分支&#xff0c;能串连起很多传统模型&#xff0c;比如 NB、LR、MEM、HMM、CRF、DBN 等。本篇文章&#xff0c;从串连多个模型的角度&#xff0c;来谈谈 PGM&#xff0c;顺便把这些模型回顾下。 1 Why PG…

基于GBDT+LR模型的深度学习推荐算法

GBDTLR算法最早是由Facebook在2014年提出的一个推荐算法&#xff0c;该算法分两部分构成&#xff0c;第一部分是GBDT&#xff0c;另一部分是LR.下面先介绍GBDT算法&#xff0c;然后介绍如何将GBDT和LR算法融合 1.1 GBDT算法 GBDT的全称是 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am…

Logistic逻辑回归模型(LR)基础

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 LR)模型其实仅在线性回归的基础上&#xff0c;套用了一个逻辑函数&#xff0c;但也就由于这个逻辑函数&#xff0c;使得逻辑回归模型成为了机器学习领域一颗耀眼的明星&#xff0c;更是计算广告学的核心。本文主要详述逻辑回归模型的基础&#x…

模型压缩一-知识蒸馏

一、知识蒸馏简介 知识蒸馏是模型压缩方法中的一个大类&#xff0c;是一种基于“教师-学生网络&#xff08;teacher-student-network&#xff09;思想”的训练方法&#xff0c; 其主要思想是拟合教师模型&#xff08;teacher-model&#xff09;的泛化性等&#xff08;如输出概率…

推荐系统之GBDT+LR

前言 前面讲过的FM与FFM模型虽然增强了模型的交叉能力&#xff0c;但是不管怎样都只能做二阶的交叉&#xff0c;如果想要继续加大特征交叉的维度&#xff0c;那就会出大计算爆炸的情况。所以Facebook提出了梯度提升树&#xff08;GBDT&#xff09;逻辑回归&#xff08;LR&…

使用Keras进行单模型多标签分类

原文&#xff1a;https://www.pyimagesearch.com/2018/05/07/multi-label-classification-with-keras/ 作者&#xff1a;Adrian Rosebrock 时间&#xff1a;2018年5月7日 源码&#xff1a;https://pan.baidu.com/s/1x7waggprAHQDjalkA-ctvg &#xff08;wa61&#xff09; 译者&…

LR模型常见问题小议

&#xfeff;&#xfeff; LR模型常见问题小议 标签&#xff1a; LR机器学习 2016-01-10 23:33 671人阅读 评论(0) 收藏 举报 本文章已收录于&#xff1a; 分类&#xff1a; 机器学习&#xff08;10&#xff09; 作者同类文章 X 版权声明&#xff1a;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

信用评分卡(A卡) 基于LR模型的数据处理及建模过程

数据来自&#xff1a;魔镜杯风控算法大赛&#xff08;拍拍贷&#xff09;。有关数据的具体描述可以看比赛页面。 0. 数据集的关键字段及描述&#xff1a; Master&#xff1a;每一行代表一个样本&#xff08;一笔成功成交借款&#xff09;&#xff0c;每个样本包含200多个各类…

机器分类---LR分类+模型评估

文章目录 数据集ROC曲线与AUC理论知识曲线理解实例计算 代码 更详细的数据集介绍&#xff08;有图形分析&#xff0c;应该比较好理解&#xff09;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2567027/article/details/107416002 数据集 数据集有三个类别&#xff0c;每个类别有50个样本。…

python机器学习算法(赵志勇)学习笔记( Logistic Regression,LR模型)

Logistic Regression(逻辑回归) 分类算法是典型的监督学习,分类算法通过对训练样本的学习,得到从样本特征到样本的标签之间的映射关系,也被称为假设函数,之后可利用该假设函数对新数据进行分类。 通过训练数据中的正负样本,学习样本特征到样本标签之间的假设函数,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