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可控硅控制后续篇:过零检测电路、丢波、斩波、定时

article/2025/5/19 19:39:34

概念讲解

当我们在使用AC负载的时候,为了能较好的控制负载工作功率,需要用到继电器、可控硅等对负载进行工作与断开的控制,从而将功率维持在所需的大小上,之前介绍双向可控硅的文章也讲了其控制方式主要有:定时、丢波、斩波。中国电网参数为220V/50Hz,即交流电有效值为220V,频率为50Hz。由于我研发的为欧美产品,使用的是125V/60Hz,手头上暂时只有其对应的波形图片,所以此篇文章提供的示波器波形图均为125V/60Hz下的结果,60Hz对应一个半波的时间为1/60/2=8.33ms。
接下来我以一个吹风筒的AC电机与发热丝控制波形来让大家更直观了解。
首先提供一下原理图及对应的示波器测试点:
(由于原理图右下角涉及公司及个人信息,所以打了码,但应该不影响大家学习知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一、过零检测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一种非隔离过零检测的方法,其中C8可以避免一些高频毛刺对过零信号检测的干扰,因此不能缺少,其取值不宜太大,否则会导致过零信号误差过大。
通过该电路,获得Zero测试点的波形如下: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60Hz出来的过零检测波形频率也接近60Hz,还是比较准确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该波形的上升沿和下降沿,因为他们就是市电的过零点时刻。

同时分享一下隔离型光耦过零检测电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光耦的手册选择合适的R21电阻使光耦能迅速导通响应,再根据光耦内部的受控端导通与截止时的阻值变化,选择合适的R20电阻,最后C10电容也必不可少,容值不宜过大,用来避免毛刺干扰,容值太大会导致边沿上升下降时间增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根据PC817光耦手册看出普通型光耦的上升下降时间为18us,已经可以满足市电50/60Hz的需求了,所以隔离光耦过零检测也没必要用到高速光耦。

二、丢波方式:

在市电过零点时对可控硅驱动信号进行改变。保留完整的半波,通过丢弃一定的半波,保留一定的半波,以半波数来作为功率控制进行计算。适用于各种大功率AC负载,如烤箱发热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是示波器测试heater测试点得到的对应丢波波形,可以看到周期性的波形中出现了两次半波丢失,这就是丢波的效果。而根据示波器的测试点我们可以得到,其实缺失的半波实际才是heater工作的点。通过光标获得的数据可知两个丢波点之间的时间为132.8ms,对应的半波数为132.8/8.33ms=16个,每16个半波就丢掉1个半波,则负载的功率也会被控制到全功率的1/1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我对应的程序中也是把发热管工作的各档位周期均设置为16个半波数,然后通过不同的丢波数,来得到不同的档位功率。而波形就是第一档程序对应的波形,还是比较准确的。丢波周期需要根据负载以及档位需求来综合设定,如果是温度很容易变化的产品,如卷发棒,就要把丢波周期设短,否则1个过长的丢波周期会导致温度变化过大,不利于控制。而像烤箱类产品,由于加热速度较慢,且档位需求较多,所以可以将丢波周期设长,这样就可以分解出更多的档位来工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将示波器时间轴调长后可以更直观看到周期性丢波的效果。

三、斩波方式:

在检测到过零信号后,开启一个定时器作为延时斩波计时,当时间到达后进行斩波操作。适用于各种功率不高,需要稳定工作的负载,比如电机,水泵等,如果采用丢波方式会有明显抖动,不平稳。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个是示波器测试motor测试点得到的对应斩波波波形,可以看到波形不是完整的半波,而是半波被切掉了一部分,这就是斩波的效果。
根据示波器测试点我们也可以得到,半波缺失的地方才是负载工作的点。而斩波的负载功率计算并不是线性的,因为我们知道AC市电是类正弦波形,在零点附近功率最小,在半波最高点功率最高,具体计算需要通过积分方式去得到半波在每一个时间点对应的电压有效值才行。我一般都是直接改参数看效果,效果合适就可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对应的电机斩波控制程序,这里我用到的是100us计数一次的定时器,可以看到我在计数到80的时候就会把可控硅驱动信号关掉,对应的就是在检测到过零信号后8ms,就会把信号关掉。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双向可控硅一旦开启,就需要在满足两个条件下才能关闭:1.AC过零;2.没有驱动信号。所以当我在斩波点开启驱动信号之后,我只要在过零点前随时关闭驱动信号即可,负载还是会将后续到过零点之间的功率都做完。而我提前关闭的好处是可以避免影响到下一个斩波波形,如果我在83关闭,即过零之后的8.3ms,对应着下一个过零点,若是定时器不够准确或者有信号延迟等因素影响,则可能会导致已经过零点之后我才关掉驱动信号,结果就是导致下一个半波完全打开工作。提前关闭的另一个好处则是省电,在一些MCU电源供电能力不足的地方,通常只会开启驱动信号很短的时间,防止MCU电源电压被拉低。

大家如果是设计中国版产品的时候,由于市电为220V/50Hz,一个半波为10ms,所以如果采用的是100us计数器,则需要在计数100之前关闭驱动信号。

四、定时方式

定时方式适用于发热管等大功率负载或者离子发生器等,相比与丢波、斩波方式,其优点为控制较简单,不需要检测市电过零点,缺点是会存在一定控制偏差,且容易产生大功率负载导致的EMC问题。比如给双向可控硅100ms的驱动信号,很难保证在100ms时刚好处于市电的过零点,所以双向可控硅会继续导通工作,直到驱动信号结束后的下一个过零点,则会出现多做功的情况。由于没有检测过零点,所以可控硅的驱动信号也无法保证是在过零点的地方开启,则容易在第一个开启半波的时候变成斩波。然而大功率负载并不适用斩波,因为大功率负载开启瞬间需要较大电流,若是我们的工作波形并不与电网一致,就容易产生杂波干扰电网,导致EMC问题。而丢波适用于大功率负载的原因就是其保留了每个完整的半波,只有在过零点的时候才进行开启或关闭负载工作,这样就能保证电网的驱动能力与负载的工作保持一致。此时需要使用过零光耦来避免这个问题,过零光耦的作用就是即使有驱动信号,也要市电过零点,才会使光耦内部的双向可控硅导通;同样的关闭驱动信号后,也要市电过零点,才会使光耦内部的双向可控硅截止,因此它能保证即使使用定时方式控制功率,也能保证每个半波的完整性。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是一个利用过零光耦内部的双向可控硅来控制负离子发生器的电路,由于负离子发生器工作电流很小,所以可以直接这样使用。
如果是发热管等大功率负载,还需要再使用另外的可控硅,同时根据功率情况挑选不同尺寸的散热片。其电路大致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定时方式的周期一般也是根据负载的工作反应度来定,反应较强烈,如加热很迅速,则将周期设短,反之则周期可以长些。
比如设定2秒为一个控制周期,然后用定时器20ms累加一次,则计数100次后则达到2秒,在这100次计数中,我们就可以设置对应的工作时间和关闭时间,比如在0开启,在35关闭,在100时候将计数值清0,则可以获得大致35%的工作功率。

总结一下,过零检测电路根据产品电源是否隔离来设计(隔离方式使用光耦,非隔离方式方法较多,三极管,限流电阻+稳压管,限流电阻等);
功率控制方面,采用定时方式不需要考虑市电频率及过零检测,采用丢波方式需要进行过零检测,采用斩波方式需要考虑市电频率及过零检测。

这些都是我在实际研发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对各位的开发有所帮助!


http://chatgpt.dhexx.cn/article/KBUntaft.shtml

相关文章

双向可控硅晶片光耦(TLP160J TLP260J TLP525G)基本原理及应用实例

TLP160J TLP260J TLP525G是输出端采用双向可控硅晶片的光耦,此3款光耦采用的是非过零触发导通形式,因此应用在交流电的情况下,在交流电的任意相位,只要收到输入的的触发信号,输出端就会开始导通,故可以改…

单片机可控硅调光电路

可控硅调光是目前比较成熟的调光电路,网络上随时都可以搜出很多中电路,而且还有程序。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并没有真正理解其调光原理,下面详细说明可控硅调光电路中容易遇到的问题。 使用光耦来驱动双向可控硅,是一个最基本的驱动电路&#xff0…

地址总线是单向还是双向_双向可控硅和单向可控硅的区别

可控硅又叫做晶闸管,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器件,是一种能像闸门一样控制电流大小的半导体器件。因此,可控硅也具有开关控制、电压调整和整流等功能。可控硅的种类较多,强电电路采用的可控硅主要有单向晶闸管和双向晶闸管两种。常见的…

可控硅原理(单向可控硅和双向可控硅)

晶闸管(Thyristor)又叫可控硅,按照其工作特性又可分单向可控硅(SCR)、双向可控硅(TRIAC)。其中双向可控硅又分四象限双向可控硅和三象限双向可控硅。同时可控硅又有绝缘与非绝缘两大类,如ST的可控硅用BT名称后的“A”、与“B”来区分绝缘与非绝缘。 …

双向可控硅的工作原理

先看下图的工作原理: 如果想简单一点只要记住一句话即可,只要在G端有信号,那么T1-T2这条路就是通的,只有G在零点的时候才不会导通,主要来看一下应用吧。 来看我们公司的一个电路图,其实双向可控硅多数用在…

可控硅的概念和结构工作特性

可控硅知识的问与答 一、可控硅的概念和结构? 晶闸管又叫可控硅。它的主要成员有单向晶闸管、双向晶闸管、光控晶闸管、逆导晶闸管、可关断晶闸管、快速晶闸管等等。今天大家使用的是单向晶闸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普通晶闸管,它是由四层半导体…

双向可控硅原理图

双向可控硅是一种以硅单晶为基本材料的P1N1P2N2四层三端器件,是在普通可控硅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交流开关器件,其英文名称TRIAC即三端双向交流开关之意,发明于1957年。双向可控硅为单向导电性开关,能代替两只反极性并联的可控硅&am…

MATLAB与自动控制原理

MATLAB在自动控制原理中的应用 传递函数 1、利用matlab构建传递函数 例:G(s)(s1)/(s^25s6) %% 方法一 G_s tf([1 1],[1 5 6])%% 方法二 s tf(s) G_s1 (s1)/(s^25*s6)2、搭建闭环传递函数 例: 第一步:利用MATLAB构建各个部分的传递函数&…

【UAV】串级 PID 控制原理及应用

文章目录 简介实现过程单级 PID串级 PID 三个问题Ref: 简介 什么是串级PID?顾名思义就是两个串起来的PID,下面是一个双闭环的例子,外环是位置(角度)环,内环是速度(角速度&#xff0…

PID控制原理基本介绍(图解)

PID控制原理基本介绍(图解) 这里先以一个阶跃响应做图解说明: 如下图所示,目标值设定为单位1,随着我们逐渐增大比例系数Kp,可以看到系统相应速度逐渐加快,但是始终存在稳态误差, 如下图所示,引入积分环节后,随着积分控制系数Ki逐渐加大,误差逐渐减小,并最终达…

自动控制原理 (二): 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要进一步研究一个自动控制系统, 就需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来描述一个系统。 所谓数学模型, 就是描述系统输入、 输出变量以及内部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常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各变量的动态关系。 建立微分方程的步骤如下: 分析各元…

自动控制原理 (一): 基础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 是指能够完成自动控制任务的设备; 而自动控制任务是指在没有人的参与下, 利用控制装置操纵被控对象, 使被控量等于给定值。 一个自控系统一般包括被控对象和控制器。 自动控制系统 有如下概念: 控制&…

【自动控制原理】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目录 一、控制系统数学模型1.1 数学模型概述1.2 时域、复域、频域下的常见数学模型举例1.3 时域微分方程建模示例一1.4 时域微分方程建模示例二1.5 线性系统特性1.6 运动模态 二、线性系统复域数学模型2.1 传递函数2.1.1 传递函数2.1.2 推导2.1.3 Matlab写连续传递函数的方式2.…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梳理——1.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目录 1. 自动控制的一般概念 1.1知识梳理&逻辑图 2.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知识梳理&逻辑图 2.2补充内容 2.2.1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 2.2.2典型环节及其传递函数 2.2.3相同的特征多项式和开环传递函数定义 2.2.4由结构图得传递函数 2.2.5拉氏变换知识回顾 1…

第2章-系统控制原理 -> 经典控制理论

第1章-多智能体系统回到目录第2章-系统控制原理 -> 线性系统状态空间 文章目录 2 系统控制原理2.1 经典控制理论2.1.2 连续系统求解定义 2.1 [拉普拉斯变换]定义 2.2 [传递函数 transfer function]定义 2.3 [零点 zeros、极点 poles]例题 2.1 2.1.3 线性离散系统2.1…

【经典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概要(上)

参考资料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6版刘豹《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斐润《自动控制原理》哈工大控制学科803考研资料 前言 对于控制工程专业的我来说,经典控制理论是很重要的,因此趁着参加秋招这个档口,顺便复习下学过的控制理论。希望也能对…

DMA控制器原理详解

目录 工作原理 DMA硬件架构 DMA通道的作用 DMA寄存器 DMA出现的目的 工作原理 DMA全拼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内存存取),在传统的CPU存取数据时会先将数据放到缓存寄存器中然后在写入到指定位置 CPU存取数据流程图: CPU…

自动控制原理8.1---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参考书籍:《自动控制原理》(第七版).胡寿松主编. 《自动控制原理PDF版下载》 1.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1.1 研究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意义 当系统中含有一个或多个具有非线性特性的元件时,该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 随动系统实例说明: …

【经典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概要(下)

参考资料 胡寿松《自动控制原理》第6版刘豹《现代控制理论》第3版斐润《自动控制原理》哈工大控制学科803考研资料 前文 【经典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原理知识点概要(上) 6. 线性系统的校正 6.1 综合和校正问题的提出 控制系统的综合和校正问题是在已知…

交流异步电机矢量控制(二)——矢量控制原理

前言:在前面梳理完电机数学模型和坐标变换的知识后,下一步就是对矢量控制系统的建立,矢量控制系统重在于其思想框架的理解以及异步电机独有多种磁场定向方案之间的区别,这两个问题都是值得独立探究的,按照顺序来。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