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设计模式(20)——迭代器模式

article/2025/10/3 16:05:48

亦称: Iterator

意图

迭代器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 让你能在不暴露集合底层表现形式 (列表、 栈和树等) 的情况下遍历集合中所有的元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问题

集合是编程中最常使用的数据类型之一。 尽管如此, 集合只是一组对象的容器而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各种类型的集合。

大部分集合使用简单列表存储元素。 但有些集合还会使用栈、 树、 图和其他复杂的数据结构。

无论集合的构成方式如何, 它都必须提供某种访问元素的方式, 便于其他代码使用其中的元素。 集合应提供一种能够遍历元素的方式, 且保证它不会周而复始地访问同一个元素。

如果你的集合基于列表, 那么这项工作听上去仿佛很简单。 但如何遍历复杂数据结构 (例如树) 中的元素呢? 例如, 今天你需要使用深度优先算法来遍历树结构, 明天可能会需要广度优先算法; 下周则可能会需要其他方式 (比如随机存取树中的元素)。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通过不同的方式遍历相同的集合。

不断向集合中添加遍历算法会模糊其 “高效存储数据” 的主要职责。 此外, 有些算法可能是根据特定应用订制的, 将其加入泛型集合类中会显得非常奇怪。

另一方面, 使用多种集合的客户端代码可能并不关心存储数据的方式。 不过由于集合提供不同的元素访问方式, 你的代码将不得不与特定集合类进行耦合。

解决方案

迭代器模式的主要思想是将集合的遍历行为抽取为单独的迭代器对象。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迭代器可实现多种遍历算法。 多个迭代器对象可同时遍历同一个集合。

除实现自身算法外, 迭代器还封装了遍历操作的所有细节, 例如当前位置和末尾剩余元素的数量。 因此, 多个迭代器可以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同时访问集合。

迭代器通常会提供一个获取集合元素的基本方法。 客户端可不断调用该方法直至它不返回任何内容, 这意味着迭代器已经遍历了所有元素。

所有迭代器必须实现相同的接口。 这样一来, 只要有合适的迭代器, 客户端代码就能兼容任何类型的集合或遍历算法。 如果你需要采用特殊方式来遍历集合, 只需创建一个新的迭代器类即可, 无需对集合或客户端进行修改。

真实世界类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漫步罗马的不同方式。

你计划在罗马游览数天, 参观所有主要的旅游景点。 但在到达目的地后, 你可能会浪费很多时间绕圈子, 甚至找不到罗马斗兽场在哪里。

或者你可以购买一款智能手机上的虚拟导游程序。 这款程序非常智能而且价格不贵, 你想在景点待多久都可以。

第三种选择是用部分旅行预算雇佣一位对城市了如指掌的当地向导。 向导能根据你的喜好来安排行程, 为你介绍每个景点并讲述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 这样的旅行可能会更有趣, 但所需费用也会更高。

所有这些选择(自由漫步、 智能手机导航或真人向导)都是这个由众多罗马景点组成的集合的迭代器。

迭代器模式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迭代器 (Iterator) 接口声明了遍历集合所需的操作: 获取下一个元素、 获取当前位置和重新开始迭代等。

2、具体迭代器 (Concrete Iterators) 实现遍历集合的一种特定算法。 迭代器对象必须跟踪自身遍历的进度。 这使得多个迭代器可以相互独立地遍历同一集合。

3、集合 (Collection) 接口声明一个或多个方法来获取与集合兼容的迭代器。 请注意, 返回方法的类型必须被声明为迭代器接口, 因此具体集合可以返回各种不同种类的迭代器。

4、具体集合 (Concrete Collections) 会在客户端请求迭代器时返回一个特定的具体迭代器类实体。 你可能会琢磨, 剩下的集合代码在什么地方呢? 不用担心, 它也会在同一个类中。 只是这些细节对于实际模式来说并不重要, 所以我们将其省略了而已。

5、客户端 (Client) 通过集合和迭代器的接口与两者进行交互。 这样一来客户端无需与具体类进行耦合, 允许同一客户端代码使用各种不同的集合和迭代器。

客户端通常不会自行创建迭代器, 而是会从集合中获取。 但在特定情况下, 客户端可以直接创建一个迭代器 (例如当客户端需要自定义特殊迭代器时)。

伪代码

在本例中, 迭代器模式用于遍历一个封装了访问微信好友关系功能的特殊集合。 该集合提供使用不同方式遍历档案资料的多个迭代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遍历社交档案的示例

“好友 (friends)” 迭代器可用于遍历指定档案的好友。 ​ “同事 (colleagues)” 迭代器也提供同样的功能, 但仅包括与目标用户在同一家公司工作的好友。 这两个迭代器都实现了同一个通用接口, 客户端能在不了解认证和发送 REST 请求等实现细节的情况下获取档案。

客户端仅通过接口与集合和迭代器交互, 也就不会同具体类耦合。 如果你决定将应用连接到全新的社交网络, 只需提供新的集合和迭代器类即可, 无需修改现有代码。

// 集合接口必须声明一个用于生成迭代器的工厂方法。如果程序中有不同类型的迭
// 代器,你也可以声明多个方法。
interface SocialNetwork ismethod createFriendsIterator(profileId):ProfileIteratormethod createCoworkersIterator(profileId):ProfileIterator// 每个具体集合都与其返回的一组具体迭代器相耦合。但客户并不是这样的,因为
// 这些方法的签名将会返回迭代器接口。
class WeChat implements SocialNetwork is// ……大量的集合代码应该放在这里……// 迭代器创建代码。method createFriendsIterator(profileId) isreturn new WeChatIterator(this, profileId, "friends")method createCoworkersIterator(profileId) isreturn new WeChatIterator(this, profileId, "coworkers")// 所有迭代器的通用接口。
interface ProfileIterator ismethod getNext():Profilemethod hasMore():bool// 具体迭代器类。
class WeChatIterator implements ProfileIterator is// 迭代器需要一个指向其遍历集合的引用。private field weChat: WeChatprivate field profileId, type: string// 迭代器对象会独立于其他迭代器来对集合进行遍历。因此它必须保存迭代器// 的状态。private field currentPositionprivate field cache: array of Profileconstructor WeChatIterator(weChat, profileId, type) isthis.weChat = weChatthis.profileId = profileIdthis.type = typeprivate method lazyInit() isif (cache == null)cache = weChat.socialGraphRequest(profileId, type)// 每个具体迭代器类都会自行实现通用迭代器接口。method getNext() isif (hasMore())currentPosition++return cache[currentPosition]method hasMore() islazyInit()return currentPosition < cache.length// 这里还有一个有用的绝招:你可将迭代器传递给客户端类,无需让其拥有访问整
// 个集合的权限。这样一来,你就无需将集合暴露给客户端了。
//
// 还有另一个好处:你可在运行时将不同的迭代器传递给客户端,从而改变客户端
// 与集合互动的方式。这一方法可行的原因是客户端代码并没有和具体迭代器类相
// 耦合。
class SocialSpammer ismethod send(iterator: ProfileIterator, message: string) iswhile (iterator.hasMore())profile = iterator.getNext()System.sendEmail(profile.getEmail(), message)// 应用程序(Application)类可对集合和迭代器进行配置,然后将其传递给客户
// 端代码。
class Application isfield network: SocialNetworkfield spammer: SocialSpammermethod config() isif working with WeChatthis.network = new WeChat()if working with LinkedInthis.network = new LinkedIn()this.spammer = new SocialSpammer()method sendSpamToFriends(profile) isiterator = network.createFriendsIterator(profile.getId())spammer.send(iterator, "非常重要的消息")method sendSpamToCoworkers(profile) isiterator = network.createCoworkersIterator(profile.getId())spammer.send(iterator, "非常重要的消息")

迭代器模式适合应用场景

当集合背后为复杂的数据结构, 且你希望对客户端隐藏其复杂性时 (出于使用便利性或安全性的考虑), 可以使用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封装了与复杂数据结构进行交互的细节, 为客户端提供多个访问集合元素的简单方法。 这种方式不仅对客户端来说非常方便, 而且能避免客户端在直接与集合交互时执行错误或有害的操作, 从而起到保护集合的作用。

使用该模式可以减少程序中重复的遍历代码。

重要迭代算法的代码往往体积非常庞大。 当这些代码被放置在程序业务逻辑中时, 它会让原始代码的职责模糊不清, 降低其可维护性。 因此, 将遍历代码移到特定的迭代器中可使程序代码更加精炼和简洁。

如果你希望代码能够遍历不同的甚至是无法预知的数据结构, 可以使用迭代器模式。

该模式为集合和迭代器提供了一些通用接口。 如果你在代码中使用了这些接口, 那么将其他实现了这些接口的集合和迭代器传递给它时, 它仍将可以正常运行。

实现方式

1、声明迭代器接口。 该接口必须提供至少一个方法来获取集合中的下个元素。 但为了使用方便, 你还可以添加一些其他方法, 例如获取前一个元素、 记录当前位置和判断迭代是否已结束。

2、声明集合接口并描述一个获取迭代器的方法。 其返回值必须是迭代器接口。 如果你计划拥有多组不同的迭代器, 则可以声明多个类似的方法。

3、为希望使用迭代器进行遍历的集合实现具体迭代器类。 迭代器对象必须与单个集合实体链接。 链接关系通常通过迭代器的构造函数建立。

4、在你的集合类中实现集合接口。 其主要思想是针对特定集合为客户端代码提供创建迭代器的快捷方式。 集合对象必须将自身传递给迭代器的构造函数来创建两者之间的链接。

5、检查客户端代码, 使用迭代器替代所有集合遍历代码。 每当客户端需要遍历集合元素时都会获取一个新的迭代器。

迭代器模式优缺点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与其他模式的关系

你可以使用迭代器模式来遍历组合模式树。

你可以同时使用工厂方法模式迭代器来让子类集合返回不同类型的迭代器, 并使得迭代器与集合相匹配。

你可以同时使用备忘录模式和迭代器来获取当前迭代器的状态, 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进行回滚。

可以同时使用访问者模式和迭代器来遍历复杂数据结构, 并对其中的元素执行所需操作, 即使这些元素所属的类完全不同。

C++ 迭代器模式讲解和代码示例

迭代器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 让你能在不暴露复杂数据结构内部细节的情况下遍历其中所有的元素。

在迭代器的帮助下, 客户端可以用一个迭代器接口以相似的方式遍历不同集合中的元素。

使用示例: 该模式在 C++ 代码中很常见。 许多框架和程序库都使用它来提供遍历其集合的标准方式。

识别方法: 迭代器可以通过导航方法 (例如 next和 previous等) 来轻松识别。 使用迭代器的客户端代码可能没有其所遍历的集合的直接访问权限。

概念示例

本例说明了迭代器设计模式的结构并重点回答了下面的问题:

它由哪些类组成?
这些类扮演了哪些角色?
模式中的各个元素会以何种方式相互关联?

main.cc: 概念示例

/*** Iterator Design Pattern** Intent: Lets you traverse elements of a collection without exposing its* 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 (list, stack, tree, etc.).*/#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string>
#include <vector>/*** C++ has its own implementation of iterator that works with a different* generics containers defined by the standard library.*/template <typename T, typename U>
class Iterator {public:typedef typename std::vector<T>::iterator iter_type;Iterator(U *p_data, bool reverse = false) : m_p_data_(p_data) {m_it_ = m_p_data_->m_data_.begin();}void First() {m_it_ = m_p_data_->m_data_.begin();}void Next() {m_it_++;}bool IsDone() {return (m_it_ == m_p_data_->m_data_.end());}iter_type Current() {return m_it_;}private:U *m_p_data_;iter_type m_it_;
};/*** Generic Collections/Containers provides one or several methods for retrieving* fresh iterator instances, compatible with the collection class.*/template <class T>
class Container {friend class Iterator<T, Container>;public:void Add(T a) {m_data_.push_back(a);}Iterator<T, Container> *CreateIterator() {return new Iterator<T, Container>(this);}private:std::vector<T> m_data_;
};class Data {public:Data(int a = 0) : m_data_(a) {}void set_data(int a) {m_data_ = a;}int data() {return m_data_;}private:int m_data_;
};/*** The client code may or may not know about the Concrete Iterator or Collection* classes, for this implementation the container is generic so you can used* with an int or with a custom class.*/
void ClientCode() {std::cout << "________________Iterator with i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std::endl;Container<int> cont;for (int i = 0; i < 10; i++) {cont.Add(i);}Iterator<int, Container<int>> *it = cont.CreateIterator();for (it->First(); !it->IsDone(); it->Next()) {std::cout << *it->Current() << std::endl;}Container<Data> cont2;Data a(100), b(1000), c(10000);cont2.Add(a);cont2.Add(b);cont2.Add(c);std::cout << "________________Iterator with custom Cla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std::endl;Iterator<Data, Container<Data>> *it2 = cont2.CreateIterator();for (it2->First(); !it2->IsDone(); it2->Next()) {std::cout << it2->Current()->data() << std::endl;}delete it;delete it2;
}int main() {ClientCode();return 0;
}

Output.txt: 执行结果

________________Iterator with in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1
2
3
4
5
6
7
8
9
________________Iterator with custom Cla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
1000
10000

来源:https://refactoringguru.cn/design-patterns/iterator
仅供学习,非商业用途,侵删


http://chatgpt.dhexx.cn/article/kaiwpNS1.shtml

相关文章

迭代器模式 - Unity

文章目录 迭代器模式结构实现应用场景优缺点与其他模式的关系 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模式是对象行为型模式&#xff0c;它提供一个对象来顺序访问聚合对象中的元素&#xff08;遍历元素的算法&#xff09;&#xff0c;且不暴露底层实现。 集合是编程中非常常见的数据结构之一。对…

迭代器模式(C++实现)

迭代器模式 1.定义2.迭代器模式的相关组成抽象聚合类具体聚合类抽象迭代器类具体迭代器类 3.代码实现运行结果演示 4.优缺点 1.定义 提供一种顺序访问集合内元素的方法&#xff0c;但不暴露集合内部实现细节的设计模式&#xff0c;属于行为型设计模式. 迭代器模式将数据的存储…

设计模式之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模式是一种行为设计模式&#xff0c; 让你能在不暴露集合底层表现形式 &#xff08;列表、 栈和树等&#xff09; 的情况下遍历集合中所有的元素。 集合是编程中最常使用的数据类型之一。 尽管如此&#xff0c; 集合只是一组对象的容器而已。大部分集合使用简单列表存储…

Java设计模式之行为型:迭代器模式

一、什么是迭代器模式&#xff1a; 实际开发中&#xff0c;我们针对不同的需求&#xff0c;可能需要以不同的方式来遍历整个整合对象&#xff0c;但我们不希望在集合容器的抽象接口层中充斥着各种不同的遍历操作&#xff0c;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种能完成下面功能的迭代器&#x…

迭代器模式

一、迭代器模式 1、定义 迭代器模式&#xff08;Iterator Pattern&#xff09;又称作游标模式&#xff08;Cursor Pattern&#xff09;,它提供一种按顺序访问集合/聚合/容器对象元素的方法&#xff0c;而又无须暴露集合内部表示。迭代器模式可以为不同的容器提供一致的遍历行为…

设计模式——迭代器模式

迭代器模式 1.迭代器模式动机及定义 1.1模式动机 聚合对象用于存储多个对象&#xff0c;在软件开发中应用广泛&#xff0c;为了更加方便地操作聚合对象&#xff0c;在很多编程语言中都提供了迭代器&#xff08;Iterator&#xff09;,迭代器本身也是一个对象&#xff0c;它的工…

【设计模式】迭代器模式 ( 简介 | 适用场景 | 优缺点 | 代码示例 )

文章目录 一、迭代器模式简介二、迭代器模式适用场景三、迭代器模式优缺点四、迭代器模式和访问者模式五、迭代器模式代码示例1、迭代器接口2、迭代器实现3、集合元素实例类4、集合管理接口5、集合管理实现类6、测试类 一、迭代器模式简介 迭代器模式 : 提供一种方法 , 顺序访问…

SOME/IP报文格式-Payload

Payload [variable size] In the payload field the parameters are carried. Parameter被携带于Payload字段中 。The size of the SOME/IP payload field depends on the transport protocol used. With UDP the SOME/IP payload shall be between 0 and 1400 Bytes. The lim…

IP协议数据报格式详解

&#x1f431;‍&#x1f3cd;写博客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 &#x1f431;‍&#x1f3cd; IP数据报格式 4位版本号(Version) 由4比特组成&#xff0c;用来指定IP协议的版本。IPv4的版本号为4&#xff0c;即0100。 4位首部长度(Header Length) 由4比特组成&#xff0c;表…

IP数据报文格式

【转载】http://blog.csdn.net/shinezhang86/article/details/47145907 由于记性不好的原因, 一直对报文格式的字段记的不是很牢固, 故花了一天时间学习IP报文格式, 第二天来总结. 过两天再继续学习TCP和UDP. IP报文格式如下图所示(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版本(Version, 4bit):为…

IPv6报文格式

IPv6报文 IPv6报文分为两大部分&#xff1a;报头&#xff0c;负载。 报头 IPv6的报头是固定的320bit&#xff0c;不同与IPv4&#xff0c;IPv6把可选项从标准头部中移除&#xff0c;标准头部包含着版本号、流量类型、流标签、负载数据的长度、下一协议报头、生存时间&#xff08…

IP 协议报文格式 【IPv4】

前言: IP 数据报文由首部&#xff08;称为报头&#xff09;和数据两部分组成&#xff1b;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xff0c;共 20 字节&#xff0c;是所有 IP 数据报必须具有的&#xff1b;在首部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一些可选字段&#xff0c;其长度是可变的 每个 IP 数据报…

TCP和UDP以及IP报文格式

TCP和UDP以及IP报文格式 TCP报文&#xff1a; 源端口&#xff1a; 数据发送方的端口号。 目的端口&#xff1a; 数据接受方的端口号。 序号&#xff1a;本数据报文中的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xff08;在数据流中每个字节都对应一个序号&#xff09;。 确认号&#xff1a;希望…

ipv4 报文格式中文描述

ipv4 报文格式中文描述 ipv4 英文描述 第一行 报文头部 20 byte 选项 40 byte ver 版本&#xff1a;4位 ipv40100hlen 头部长度&#xff1a;4bit 固定头部 选项 用4byte 为单位标记头部长度 &#xff08;5-15&#xff09;0101-1111tos服务类型&#xff1a;8位total length 报…

以太网 以太网帧格式与IP报文分片

2.1.0 以太网 以太网帧格式与IP报文分片 一、以太网数据帧信息简介 以太网有两种类型的数据帧&#xff0c;一种是Ethernet_II另一种是IEEE802.3。 两者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两种类型的使用场景&#xff0c;通常都是由协议/应用程序的开发者定义的。 通过观察发现&#xff1a; …

SOME/IP报文格式-Message ID

–回目录页 SOME/IP报文格式-Message ID Message ID [32 Bit] The Message ID is a 32 Bit identifier that is used to dispatch the RPC call to a method of an application and to identify an event. The Message ID has to uniquely identify a method or event of a …

TCP/IP报文格式详解

1.端口号   标记同一台计算机上的不同进程   源端口&#xff1a;占2个字节&#xff0c;源端口和IP的作用是标记报文的返回地址。   目的端口&#xff1a;占2个字节&#xff0c;指明接收方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接口。   TCP报头中的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同IP报头中的源…

ping内网流程以及ARP,ICMP,IP报文格式

ping内网流程 正常ping流程 A->B arp广播报文格式&#xff1a; 以太网目的MAC 以太网源MAC 帧类型 硬件类型 4 6 OP 发送端以太网MAC 发送端IP地址 目的MAC 目的IP FF-FF-FF-FF-FF-FF 00-50-56-C0-00-01 0806 0800 1 00-50-56-C0-00-01 1.1.1.1 00-00-0…

TCP,IP,UDP等各种报文格式

1.TCP&#xff1a;全双工&#xff0c;传输层协议 源端口和目的端口&#xff1a;各占2个字节&#xff0c;是运输层与应用层的服务接口。 序号&#xff1a;占4个字节。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流中的每一个字节都被编上一个序号。首部中序号字段的值指的是本报文段所发送的数据的第一个…

IP报文格式及各字段的意义

IP数据包由报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报头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xff0c;共20字节。在报头的固定部分的后面是可选部分——IP选项和填充域。 首部各字段的含义如下 1、版本 占4位&#xff0c;指IP协议的版本。 2、报头长度 占4位&#xff0c;该字段的单位是32位字&#xff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