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T条件

article/2025/10/3 1:02:03

无约束优化

首先给出一些基本概念定义:

  1. 凸集: 欧式空间中,集合中任意两点的连线都在集合中,我们就说这个集合是凸集;
  2. 凸函数: 对于任意属于[0,1]的a和任意属于凸集的两点x, y,有 f ( a x + ( 1 − a ) y ) ≤ a ∗ f ( x ) + ( 1 − a ) ∗ f ( y ) f( ax + (1-a)y ) \le a * f(x) + (1-a) * f(y) f(ax+(1a)y)af(x)+(1a)f(y),几何上的直观理解就是两点连线上某点的函数值,大于等于两点之间某点的函数值。凸函数的任一局部极小点也是全局极小点;
  3. 半正定矩阵: 特征值大于0的实对称矩阵;
  4. 半正定矩阵的充要条件: 行列式(n阶顺序主子式)等于0,行列式的i阶顺序主子式大于等于0, 1 ≤ i ≤ n − 1 1\le i \le n-1 1in1;
  5. 凸函数的充要条件: 如果 f ( x ) f(x) f(x)在开凸集 S S S上有二阶连续偏导数,且 f ( x ) f(x) f(x)的海塞矩阵(二阶偏导矩阵)在 S S S上处处半正定,则 f ( x ) f(x) f(x) S S S上的凸函数。

为了避免函数陷入局部最优,在平时的建模中,尽量使用凸函数最为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针对无约束优化问题的凸函数,可直接通过 f ( x ) f(x) f(x)梯度等于0来求全局极值点。

带约束优化

现考虑如下形式的优化问题:
{ min ⁡ f ( x ) s.t.  g i ( x ) < 0 , i = 1 , 2 , … , q h j ( x ) = 0 , j = q + 1 , … , m x ∈ D \left\{\begin{array}{l}\min f(x) \\ \text { s.t. } g_{i}(x)<0, i=1,2, \ldots, q \\ h_{j}(x)=0, j=q+1, \ldots, m \\ x \in D\end{array}\right. minf(x) s.t. gi(x)<0,i=1,2,,qhj(x)=0,j=q+1,,mxD
其中 f ( x ) f(x) f(x) 是目标函数, g ( x ) g(x) g(x)为不等式约束, h ( x ) h(x) h(x)为等式约束。
f ( x ) , g ( x ) , h ( x ) f(x),g(x),h(x) f(x),g(x),h(x)均为线性函数,则该优化问题为线性优化问题
若任意一个函数为非线性函数,则成为非线性规划;
若目标函数为二次函数,约束全为线性函数,则称为二次规划;
f ( x ) f(x) f(x)为凸函数, g ( x ) g(x) g(x)为凸函数, h ( x ) h(x) h(x)为线性函数,则该问题为凸优化。注意这里的不等式约束 g ( x ) ≤ 0 g(x)\le 0 g(x)0则要求 g ( x ) g(x) g(x)为凸函数,若 g ( x ) ≥ 0 g(x)\ge 0 g(x)0则要求 g ( x ) g(x) g(x)为凹函数。
凸优化的任意局部极值点也是全局极值点,局部最优也是全局最优。

等式约束

先举例说明带等式约束的问题求解方法。
目标函数 f ( x ) = x 1 + x 2 f(x)=x_1+x_2 f(x)=x1+x2,等式约束 h ( x ) = x 1 2 + x 2 2 − 2 h(x)=x_1^2+x_2^2-2 h(x)=x12+x222,求解极值点。
f ( x ) f(x) f(x)在二维平面上的等高线就是一条条斜率相同的直线, h ( x ) = 0 h(x)=0 h(x)=0在二维平面上的等高线就是一个圆,如图所示: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明显的看出,在圆圈 h ( x ) h(x) h(x)的限制下,直线 f ( x ) f(x) f(x)的最小值为-2,在左下角直线 x 1 + x 2 = 2 x_1+x_2=2 x1+x2=2和圆的交点上。
不考虑圆 h ( x ) h(x) h(x)的限制时, f ( x ) f(x) f(x)要得到极小值,需要往 f ( x ) f(x) f(x)的负梯度(下降最快的方向)方向走,如下左图蓝色箭头。
如果考虑圆 h ( x ) h(x) h(x)的限制,要得到极小值,需要沿着圆的切线方向走,如下右图红色粗箭头。注意这里的方向不是 h ( x ) h(x) h(x)的梯度,而是正交于 h ( x ) h(x) h(x)的梯度, h ( x ) h(x) h(x)梯度如下右图的红色细箭头。

在极小值点, f ( x ) f(x) f(x) h ( x ) h(x) h(x)的等高线是相切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容易发现,在关键的极小值点处, f ( x ) f(x) f(x)的负梯度和h(x)的梯度在同一直线上,如下图左下方critical point的蓝色和红色箭头所示。

注意图中所示是同向的,但是这里并不一定是同向,有可能反向(因为等式约束 h ( x ) = 0 h(x)=0 h(x)=0,把 h ( x ) h(x) h(x)变成 − h ( x ) -h(x) h(x)求解是一样的,这个时候 h ( x ) h(x) h(x)的梯度就相反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显然,要取得极小值点, f ( x ) f(x) f(x) h ( x ) h(x) h(x)的梯度要在同一条线上,即 ∇ x f ( x ∗ ) = μ ∇ x h ( x ∗ ) \nabla_{\mathbf{x}} f\left(\mathbf{x}^{*}\right)=\mu \nabla_{\mathbf{x}} h\left(\mathbf{x}^{*}\right) xf(x)=μxh(x)
综上,只要满足上面式子,并且 h ( x ) = 0 h(x)=0 h(x)=0,得到的 x x x就是要求的极小值点(或极大值点,本文只讨论极小值点)。这也就引出了经典的求解带约束问题的优化方法:拉格朗日乘子法

原问题: min ⁡ x ∈ R 2 f ( x ) \min _{\mathbf{x} \in \mathbb{R}^{2}} f(\mathbf{x}) minxR2f(x) subject to h ( x ) = 0 h(\mathbf{x})=0 h(x)=0
拉格朗日乘子: L ( x , μ ) = f ( x ) + μ h ( x ) \mathcal{L}(\mathbf{x}, \mu)=f(\mathbf{x})+\mu h(\mathbf{x}) L(x,μ)=f(x)+μh(x)
(1) ∇ x L ( x ∗ , μ ∗ ) = 0 \nabla_{\mathbf{x}} \mathcal{L}\left(\mathbf{x}^{*}, \mu^{*}\right)=\mathbf{0} xL(x,μ)=0
(2) ∇ μ L ( x ∗ , μ ∗ ) = 0 \nabla_{\mu} \mathcal{L}\left(\mathbf{x}^{*}, \mu^{*}\right)=0 μL(x,μ)=0

注意:优化问题是凸优化时,则通过上面两个条件得到的就是极小值点,而且是全局最小;否则,这连个条件只是极值点的必要条件,需要附加一个正定的条件才能变成充要条件,如下:
L ( x , μ ) = f ( x ) + μ h ( x ) \mathcal{L}(\mathbf{x}, \mu)=f(\mathbf{x})+\mu h(\mathbf{x}) L(x,μ)=f(x)+μh(x)
(1) ∇ x L ( x ∗ , μ ∗ ) = 0 \nabla_{\mathbf{x}} \mathcal{L}\left(\mathbf{x}^{*}, \mu^{*}\right)=\mathbf{0} xL(x,μ)=0
(2) ∇ μ L ( x ∗ , μ ∗ ) = 0 \nabla_{\mu} \mathcal{L}\left(\mathbf{x}^{*}, \mu^{*}\right)=0 μL(x,μ)=0
(3) y t ( ∇ x x 2 L ( x ∗ , μ ∗ ) ) y ≥ 0 ∀ y \mathbf{y}^{t}\left(\nabla_{\mathbf{x x}}^{2} \mathcal{L}\left(\mathbf{x}^{*}, \mu^{*}\right)\right) \mathbf{y} \geq 0 \quad \forall \mathbf{y} yt(xx2L(x,μ))y0y s.t. ∇ x h ( x ∗ ) t y = 0 \nabla_{\mathbf{x}} h\left(\mathbf{x}^{*}\right)^{t} \mathbf{y}=0 xh(x)ty=0

不等式约束

对于不等式约束 g ( x ) ≤ 0 g(x)\le 0 g(x)0,和等式约束 h ( x ) = 0 h(x)=0 h(x)=0不一样, h ( x ) = 0 h(x)=0 h(x)=0可以在平面上画出一条等高线,而 g ( x ) ≤ 0 g(x) \le 0 g(x)0是一个区域,很多个等高线堆叠而成的一块区域,我们把这块区域称为可行域。不等式约束分两种情况来讨论,第一种是(不考虑可行域限制时的)极小值点落在可行域内(不包含边界),第二种是(不考虑可行域限制时的)极小值点落在可行域外(包含边界)。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解释这两种情况,然后总结两种情况给出转换求解。

极值点落在可行域内(不包含边界):
考虑目标函数 f ( x ) = x 1 2 + x 2 2 f(x)=x^2_1+x^2_2 f(x)=x12+x22,不等值约束 g ( x ) = x 1 2 + x 2 2 − 1 g(x)=x^2_1+x^2_2−1 g(x)=x12+x221,显然f(x)的极小值为原点 ( 0 , 0 ) (0,0) (0,0),落在可行域内。可行域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1。这种情况约束不起作用,考虑极小值点 x ∗ x^* x,这个时候, g ( x ∗ ) < 0 g(x^*) < 0 g(x)<0 f ( x ∗ ) f(x^*) f(x)的梯度等于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极值点落在可行域外(包含边界)
考虑目标函数 f ( x ) = ( x 1 − 1.1 ) 2 + ( x 2 + 1.1 ) 2 f(x)=(x_1−1.1)^2+(x_2+1.1)^2 f(x)=(x11.1)2+(x2+1.1)2 ,不等值约束 g ( x ) = x 1 2 + x 2 2 − 1 g(x)=x^2_1+x^2_2−1 g(x)=x12+x221,显然 f ( x ) f(x) f(x)的极小值为原点 ( 1.1 , − 1.1 ) (1.1, -1.1) (1.1,1.1),落在可行域外。可行域以原点为圆心,半径为1。
这种情况约束起作用,要考虑求解 f ( x ) f(x) f(x)在可行域内的极小值点。
对于 f ( x ) f(x) f(x)而言要沿着 f ( x ) f(x) f(x)的负梯度方向走,才能走到极小值点,如下图的蓝色箭头。
这个时候 g ( x ) g(x) g(x)的梯度往区域外发散,如下图红色箭头。
显然,走到极小值点的时候, g ( x ) g(x) g(x)的梯度和 f ( x ) f(x) f(x)的负梯度同向。因为极小值点在边界上,这个时候 g ( x ) g(x) g(x)等于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总结
极小值点落在可行域内(不包含边界):这个时候可行域的限制不起作用,相当于没有约束,直接f(x)的梯度等于0求解,这个时候 g ( x 极 小 值 点 ) < 0 g(x极小值点)<0 g(x)<0(因为落在可行域内),即:
(1) g ( x ∗ ) < 0 g\left(\mathbf{x}^{*}\right)<0 g(x)<0
(2) ∇ x f ( x ∗ ) = 0 \nabla_{\mathbf{x}} f\left(\mathbf{x}^{*}\right)=\mathbf{0} xf(x)=0

极小值点落在可行域外(包含边界):可行域的限制起作用,极小值点应该落在可行域边界上即 g ( x ) = 0 g(x)=0 g(x)=0,类似于等值约束,此时有 g ( x ) g(x) g(x)的梯度和 f ( x ) f(x) f(x)的负梯度同向,即:
(1) g ( x ∗ ) = 0 g\left(\mathbf{x}^{*}\right)=0 g(x)=0
(2) − ∇ x f ( x ∗ ) = λ ∇ x g ( x ∗ ) -\nabla_{\mathbf{x}} f\left(\mathbf{x}^{*}\right)=\lambda \nabla_{\mathbf{x}} g\left(\mathbf{x}^{*}\right) xf(x)=λxg(x) with λ > 0 \lambda>0 λ>0

总结以上两种情况,可以构造拉格朗日函数来转换求解问题。
对于不等式约束的优化,需要满足三个条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解x*就是极小值点。
这三个条件就是著名的KKT条件,它整合了上面两种情况的条件。
优化问题: min ⁡ x ∈ R 2 f ( x ) \min _{\mathbf{x} \in \mathbb{R}^{2}} f(\mathbf{x}) minxR2f(x) subject to g ( x ) ≤ 0 g(\mathbf{x}) \leq 0 g(x)0
拉格朗日乘子: L ( x , λ ) = f ( x ) + λ g ( x ) \mathcal{L}(\mathbf{x}, \lambda)=f(\mathbf{x})+\lambda g(\mathbf{x}) L(x,λ)=f(x)+λg(x)
(1) ∇ x L ( x ∗ , λ ∗ ) = 0 \nabla_{\mathbf{x}} \mathcal{L}\left(\mathbf{x}^{*}, \lambda^{*}\right)=\mathbf{0} xL(x,λ)=0
(2) λ ∗ ≥ 0 \lambda^{*} \geq 0 λ0
(3) λ ∗ g ( x ∗ ) = 0 \lambda^{*} g\left(\mathbf{x}^{*}\right)=0 λg(x)=0

特别注意:优化问题是凸优化的话,KKT条件就是极小值点(而且是全局极小)存在的充要条件。
不是凸优化的话,KKT条件只是极小值点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KKT点是驻点,是可能的极值点。也就是说,就算求得的满足KKT条件的点,也不一定是极小值点,只是说极小值点一定满足KKT条件。
不是凸优化的话,还需要附加多一个正定的条件才能变成充要条件,如下图所示。

优化问题: min ⁡ x ∈ R 2 f ( x ) \min _{\mathbf{x} \in \mathbb{R}^{2}} f(\mathbf{x}) minxR2f(x) subject to g ( x ) ≤ 0 g(\mathbf{x}) \leq 0 g(x)0
拉格朗日乘子: L ( x , λ ) = f ( x ) + λ g ( x ) \mathcal{L}(\mathbf{x}, \lambda)=f(\mathbf{x})+\lambda g(\mathbf{x}) L(x,λ)=f(x)+λg(x)
(1) ∇ x L ( x ∗ , λ ∗ ) = 0 \nabla_{\mathbf{x}} \mathcal{L}\left(\mathbf{x}^{*}, \lambda^{*}\right)=\mathbf{0} xL(x,λ)=0
(2) λ ∗ ≥ 0 \lambda^{*} \geq 0 λ0
(3) λ ∗ g ( x ∗ ) = 0 \lambda^{*} g\left(\mathbf{x}^{*}\right)=0 λg(x)=0
(4) g ( x ∗ ) ≤ 0 g\left(\mathbf{x}^{*}\right) \leq 0 g(x)0
(5) Plus positive definite constraints on ∇ x x L ( x ∗ , λ ∗ ) \nabla_{\mathrm{xx}} \mathcal{L}\left(\mathrm{x}^{*}, \lambda^{*}\right) xxL(x,λ).

优化约束总结
优化问题: min ⁡ x ∈ R 2 f ( x ) \min _{\mathbf{x} \in \mathbb{R}^{2}} f(\mathbf{x}) minxR2f(x)
约束条件: h i ( x ) = 0 h_{i}(\mathbf{x})=0 hi(x)=0 for i = 1 , … , l i=1, \ldots, l i=1,,l and g j ( x ) ≤ 0 g_{j}(\mathbf{x}) \leq 0 gj(x)0 for j = 1 , … , m j=1, \ldots, m j=1,,m
拉格朗日乘子: L ( x , μ , λ ) = f ( x ) + μ t h ( x ) + λ t g ( x ) \mathcal{L}(\mathbf{x}, \boldsymbol{\mu}, \boldsymbol{\lambda})=f(\mathbf{x})+\boldsymbol{\mu}^{t} \mathbf{h}(\mathbf{x})+\boldsymbol{\lambda}^{t} \mathbf{g}(\mathbf{x}) L(x,μ,λ)=f(x)+μth(x)+λtg(x)
(1) ∇ x L ( x ∗ , μ ∗ , λ ∗ ) = 0 \nabla_{\mathbf{x}} \mathcal{L}\left(\mathrm{x}^{*}, \boldsymbol{\mu}^{*}, \boldsymbol{\lambda}^{*}\right)=\mathbf{0} xL(x,μ,λ)=0
(2) λ j ∗ ≥ 0 \lambda_{j}^{*} \geq 0 λj0 for j = 1 , … , m j=1, \ldots, m j=1,,m
(3) λ j ∗ g j ( x ∗ ) = 0 \lambda_{j}^{*} g_{j}\left(\mathbf{x}^{*}\right)=0 λjgj(x)=0 for j = 1 , … , m j=1, \ldots, m j=1,,m
(4) g j ( x ∗ ) ≤ 0 g_{j}\left(\mathbf{x}^{*}\right) \leq 0 gj(x)0 for j = 1 , … , m j=1, \ldots, m j=1,,m
(5) h ( x ∗ ) = 0 \mathbf{h}\left(\mathbf{x}^{*}\right)=\mathbf{0} h(x)=0
(6) Plus positive definite constraints on ∇ x x L ( x ∗ , λ ∗ ) \nabla_{\mathrm{xx}} \mathcal{L}\left(\mathrm{x}^{*}, \boldsymbol{\lambda}^{*}\right) xxL(x,λ).

拉格朗日对偶性
在约束优化问题中,常常用拉格朗日对偶性将原始问题转为对偶问题,通过解对偶问题来得到原始问题的解;
为什么要用对偶?
(1)满足某些条件时,对偶问题等于原问题的解(强对偶)
(2)无论原始问题是否是凸的,对偶问题都是凸优化问题

显然,在某些情况下,直接对对偶问题求解可以得到原问题的解,而且对偶问题是凸优化,易于求解。所以利用对偶来求解是很有用的。

原始问题:
{ min ⁡ f ( x ) s.t.  g i ( x ) ≤ 0 , i = 1 , 2 , ⋯ , q h j ( x ) = 0 , j = q + 1 , ⋯ , m x ∈ D \begin{cases}\min & f(x) \\ \text { s.t. } & g_{i}(x) \leq 0, \quad i=1,2, \cdots, q \\ & h_{j}(x)=0, \quad j=q+1, \cdots, m \\ & x \in D\end{cases} min s.t. f(x)gi(x)0,i=1,2,,qhj(x)=0,j=q+1,,mxD
拉格朗日函数: L ( x , α , β ) = f ( x ) + ∑ i = 1 q α i g i ( x ) + ∑ j = q + 1 m β j h j ( x ) L(x, \alpha, \beta)=f(x)+\sum_{i=1}^{q} \alpha_{i} g_{i}(x)+\sum_{j=q+1}^{m} \beta_{j} h_{j}(x) L(x,α,β)=f(x)+i=1qαigi(x)+j=q+1mβjhj(x)
考虑函数: Θ P ( x ) = max ⁡ α , β : α i ⩾ 0 L ( x , α , β ) \Theta_{P}(x)=\max _{\alpha, \beta: \alpha_{i} \geqslant 0} L(x, \alpha, \beta) ΘP(x)=maxα,β:αi0L(x,α,β)
显然满足约束时函数等于 f ( x ) f(x) f(x),不满足约束时函数等于正无穷,容易得到 Θ P ( x ) = { f ( x ) , x satisfy constraints  + ∞ , others  } \Theta_{P}(x)=\left\{\begin{array}{c}f(x), x \text { satisfy constraints } \\ +\infty, \text { others }\end{array}\right\} ΘP(x)={f(x),x satisfy constraints +, others }
极小化该函数得到的 min ⁡ x Θ P ( x ) = min ⁡ x max ⁡ α , β : α i ⩾ 0 L ( x , α , β ) \min _{x} \Theta_{P}(x)=\min _{x} \max _{\alpha, \beta: \alpha_{i} \geqslant 0} L(x, \alpha, \beta) minxΘP(x)=minxmaxα,β:αi0L(x,α,β)
和原始的优化问题是等价。
同时,我们定义原始问题的最优值为 p ∗ = min ⁡ x Θ P ( x ) p^{*}=\min _{x} \Theta_{P}(x) p=minxΘP(x)

对偶问题
考虑函数 Θ D ( α , β ) = min ⁡ x L ( x , α , β ) \Theta_{D}(\alpha, \beta)=\min _{x} L(x, \alpha, \beta) ΘD(α,β)=minxL(x,α,β)
极大化该函数得到: max ⁡ α , β : α i ⩾ 0 Θ D ( α , β ) = max ⁡ α , β : α i ⩾ 0 min ⁡ x L ( x , α , β ) \max _{\alpha, \beta: \alpha_{i} \geqslant 0} \Theta_{D}(\alpha, \beta)=\max _{\alpha, \beta: \alpha_{i} \geqslant 0} \min _{x} L(x, \alpha, \beta) maxα,β:αi0ΘD(α,β)=maxα,β:αi0minxL(x,α,β)
我们把这个极大化问题视为对偶问题。
同时,我们定义对偶问题的最优值为 d ∗ = max ⁡ α , β : α i ⩾ 0 Θ D ( α , β ) d^{*}=\max _{\alpha, \beta: \alpha_{i} \geqslant 0} \Theta_{D}(\alpha, \beta) d=maxα,β:αi0ΘD(α,β)

原始问题和对偶问题的关系
可以得知 d ∗ ≤ p ∗ d^∗\le p^∗ dp,因为 p p p是先求最大的一块区域然后在这块区域求最小, d d d是先求最小的一块区域然后在这块区域求最大,最大里面的最小,总会比最小里面的最大要大(或等于)。
如果 d ∗ ≤ p ∗ d^∗\le p^∗ dp,称为弱对偶,对于所有优化问题都成立,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得到原始问题的一个下界。
如果 d ∗ = p ∗ d^∗= p^∗ d=p,称为强对偶,满足某些条件才成立,这时可以用解对偶问题替代原始问题。那么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可以得到强对偶呢

如果原问题是一个凸优化,并且不等式约束 g ( x ) g(x) g(x)是严格可行的,即存在 x x x对所有 i i i g i ( x ) < 0 g_i(x)<0 gi(x)<0,那么强对偶成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条件只是强对偶成立的一种情况,对于非凸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强对偶。
强对偶成立时,将拉格朗日函数分别对原变量 x x x和对偶变量 α α α β β β分别求导,令导数等于零(还需要满足KKT条件),即可求解对偶问题的解,也就求得了原问题的解。

对偶求解和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
对于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当原问题是凸优化的时候,考虑满足KKT的条件,对于拉格朗日函数求导等于0即可得到解。
对于对偶问题求解,转换为对偶函数求解,为了得到原始问题的解,要求强对偶,而在强对偶(不一定满足原问题凸优化)的情况下,考虑满足KKT的条件,对于拉格朗日函数求导等于0即可得到解。
当原问题是凸优化的时候,强对偶和KKT条件是互为充要条件的。


http://chatgpt.dhexx.cn/article/kAlWrR1d.shtml

相关文章

KKT 直观理解

KKT最优化条件是Karush[1939]&#xff0c;以及Kuhn和Tucker[1951]先后独立发表出來的。这组最优化条件在Kuhn和Tucker发表之后才逐渐受到重视&#xff0c;因此许多情况下只记载成库恩塔克条件&#xff08;Kuhn-Tucker conditions) 库恩塔克条件(Kuhn-Tucker conditions)是非线性…

判断kkt条件的例题_kkt条件例题(kkt条件例题求解)

kkt条件例题(kkt条件例题求解) 2020-05-08 10:54:39 共10个回答 要看目标函数的斜率,不能单凭横坐标或纵坐标确定追问能举例说明吗回答一般线性规划的图像解法是通过平移一条直线,观察与可行域的焦点来求极值的这个还是线性规划里比较基础的问题.建议你找一本线性规划的书或者是…

kkt条件的理解_直观理解KKT条件

KKT最优化条件是Karush[1939],以及Kuhn和Tucker[1951]先后独立发表出來的。这组最优化条件在Kuhn和Tucker发表之后才逐渐受到重视,因此许多情况下只记载成库恩塔克条件(Kuhn-Tucker conditions) 库恩塔克条件(Kuhn-Tucker conditions)是非线性规划领域里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

对偶专题——KKT条件

[对偶专题——Duality and Dual problem (一) https://blog.csdn.net/jmh1996/article/details/85030323] 对于一般的带约束的优化问题&#xff1a; 介绍了如何通过构造原优化目标的一个下界函数 L ( x , λ , u ) L(x,\lambda,u) L(x,λ,u)&#xff0c;这一般通过添加一些线性…

java telnet端口_Java 实现 telnet命令 验证主机端口的连通性

Java 实现 telnet命令 验证主机端口的连通性 1、Telnet 命令 Telnet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是Internet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它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主机工作的能力。在终端使用者的电脑上使用telnet程序,用它连接到服务器。终端使用者可以在…

解决阿里云服务器telnet端口不成功的问题

问题还原 阿里服务器部署了一个API站点&#xff0c;端口为8079&#xff0c;本地电脑怎么telnet到这个端口都不成功 排查 防火墙 要么把防火墙全部关闭&#xff0c;或者配置入站出站规则&#xff0c;这里我是直接关闭服务器的防火墙 查看端口是否正常监听 确保系统内部必须…

能ping通,但是telnet端口连接失败

背景&#xff1a;在windows上创建了客户端&#xff0c;使用腾讯云的轻量服务器创建的Linux服务器。 问题&#xff1a;服务器操作系统防火墙已关闭&#xff0c;使用ping命令没问题&#xff0c;但是使用telnet测试端口的时候&#xff0c;连接失败。 解决&#xff1a;一开始添加了…

telnet端口不通怎么解决(单边不通的方法建议)

telnet端口不通是大家在检测端口的时候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之一&#xff0c;遇到这种状况一般要如何解决呢&#xff1f;这里为各位带来分享&#xff0c;看一下telnet端口不通的解决方式&#xff0c;看一下如何处理吧。 telnet端口不通怎么解决 1.开放供应商服务器端口 总是出现…

telnet服务器端口

telnet服务器端口 1.Windows 机器使用telnet命令1.2开启telnet功能1.2 使用telnet 1.Windows 机器使用telnet命令 1.2开启telnet功能 可以通过下面步骤进入程序和功能 然后找到启用或关闭Windows功能 然后勾选上Telnet客户端&#xff0c;代表功能开启。 1.2 使用telnet …

telnet命令及测试网络端口的几种方法

1、常见的用法&#xff1a; telnet IP port 如&#xff1a;telnet 192.168.1.10 80 端口&#xff0c;如果端口没有开启监听则会显示连接失败。 若端口有开启监听&#xff0c;telnet端口是通的会显示一个白色的光标并闪烁&#xff0c;如下图&#xff1a; 2、Linux下其余几种测…

Telnet端口

出现“Telnet不是内部命令”的相关提示&#xff0c;说明Telnet客户端没有开启 一、开启Telnet客户端 1、打开控制面板&#xff0c;点击“程序” 2、选择“启用或关闭Widows功能” 3、我们可以看到“Telnet Client”没有勾选&#xff0c;即没有开启 4、勾选“Telnet Client”…

telnet用法 测试端口号

Telnet是进行远程登录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它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主机工作的能力。可以用telnet命令来测试端口号是否正常打开还是关闭状态。 方法/步骤 点击计算机的开始菜单--》运行 &#xff0c;输入CMD命令&#xff0c;然后确定。打开cmd命令行。 输入tel…

Linux驱动——ALSA

Linux驱动——ALSA 小狼http://blog.csdn.net/xiaolangyangyang Control宏定义&#xff1a; SOC_SINGLE_VALUE SOC_SINGLE_VALUE_EXT SOC_SINGLE SOC_SINGLE_TLV SOC_DOUBLE SOC_DOUBLE_R SOC_DOUBLE_TLV SOC_DOUBLE_R_TLV SOC_DOUBLE_S8_TLV SOC_ENUM_DOUBLE SOC_ENUM_SINGL…

ALSA编译使用

ALSA ALSA下载alsa-lib 交叉编译alsa-utils 交叉编译alsa.confamixeramixer controlsamixer contents设置声卡获取声卡设置值使用 amixer 设置声卡使用 aplay 播放 WAV 格式音乐使用 arecord 录制音频 ALSA下载 下载alsa-lib 和 alsa-utils alsa下载地址 alsa-lib api文档地址…

ALSA 配置文件简介

参考自:asoundrc文件     asoundrc配置文件简单介绍     asound.conf 插件讲解 文章目录 1、Asoundrc1.1、什么是asoundrc文件?1.2、为什么需要asoundrc文件?1.3、asoundrc文件什么时候被加载的?2、Plugin(插件)2.1、Plugin: hw2.2、Slave 定义2.3、Plugin: Rate…

Linux ALSA 之五:ALSA Proc Info

ALSA Proc Info 一、概述二、Proc Files of Alsa Driver1、/proc/asound/xxx 简述2、创建 /proc/asound 目录树2.1 /proc/asound/version 文件2.2 /proc/asound/devices 文件2.3 /proc/asound/cards 文件2.4 /proc/asound/cardx 目录2.5 /proc/asound/pcm 文件 一、概述 Linux…

Linux ALSA 之二:ALSA 声卡与设备

ALSA 声卡与设备 一、ALSA Sound 初始化1、alsa_sound_init() 入口函数2、init_soundcore() 入口函数 二、声卡结构体与创建、注册1、struct snd_card2、声卡创建流程3、声卡创建过程使用举例 三、声卡之 Pcm 设备1、Pcm 设备简介2、ALSA Driver 的 Pcm 中间层3、Pcm 设备创建 …

ALSA音频编程

一、前序 这里了解一下各个参数的含义以及一些基本概念。 声音是连续模拟量&#xff0c;计算机将它离散化之后用数字表示&#xff0c;就有了以下几个名词术语。 样本长度(sample)&#xff1a;样本是记录音频数据最基本的单位&#xff0c;计算机对每个通道采样量化时数字比特…

alsa 驱动介绍

Machine 以装配有CS4270的一款android 智能电视的为例 /sound/soc/samsung/exynos.c Platform 以Samsung cpu exynos4412为例 /sound/soc/samsung/ Codec 以wolfson的Codec芯片cs4270为例 /sound/soc/codecs/cs4270.c ALSA 框架介绍 Alsa 太多太杂&#xff0c;很难整理的规整&a…

ALSA Configure

0. 前言 本文主要介绍alsa-lib配置文件相关代码的分析内容。 1. 配置文件的路径 在alsa-lib中&#xff0c;函数 snd_config_topdir 用于获取配置文件的路径&#xff0c;有两个方法可以进行配置&#xff1a; 使用环境变量 ALSA_CONFIG_DIR 进行配置。在生成configure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