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器与交换机知识总结
路由器(Router)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设备,提供了路由与转发机制,可以决定数据包从源到目的所经过的路径,这个过程就叫做路由;将路由器输入端的数据包交移到目的路由器,这个过程叫做转发。路由工作在网络层,即OSI第三层。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当数据包进入路由器时,会首先查看数据包中的MAC地址,然后进而决定:
1、广播
2、组播(每一个组播地址都有自己的MAC地址,基于MAC地址可以判断是否继续解封装,若本地加入了这组,将解封装,否则将直接丢弃)
3、单播 (目标MAC为路由器接口MAC ---将继续解封装,目标MAC不是路由器接口的MAC,将直接丢弃)
在二层解封装完成后,查看三层报头,默认路由器只查看目标IP,从而进行:
1、广播
2、组播 (若加入该组,则解封装,否则丢弃)
3、单播 (目标IP为本地路由器IP---将继续解封装,目标IP为其他设备,将查询本地的TCAM表)
交换机的CAM表是二进制表,TCAM由1、0、x构成x标识主机位
路由器的基本作用:路由器的作⽤是实现⽹络互联为分组数据提供转发
基本工作工程:
路由:使用路由表来实现,包括路由表的建立、更新、维护、查找
使用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来获知远端网络构建路由表
隔离⼦⽹,防⽌⼴播蔓延,指定访问规则
不同类型⽹络互联:
路由器经常会收到以某种类型的数据链路帧封装的数据
包,当转发这种数据包时,路由器可能需要将其封装为另
⼀种类型的数据链路帧。数据链路封装取决于路由器接⼝
的类型及其连接的介质类型。
问题:流量到了边界是先路由还是先NAT?
答:流量从内网到外网,是先查表后NAT;流量从外网到内网,是先NAT,后查表。
数据交互方式(路由方式):
1、原始数据包交换
先查询本地的TCAM表,再查看本地的ARP表来确定目标或者吓一跳的mac地址--------前提是网络环境为以太网。
2、快速交换
一次路由多次交换,基于数据流。
基于数据流的第一个包进行TCAM和ARP表查询;之后将通过过程---源目标IP地址、进出接口、新的二层封装记录到缓存中;生成一个cache列表,该数据流的第二个包将基于缓存直接转发。
3、特快交换
最早是由CISCO提出;CEF技术 无需路由直接交换
路由器将本地的路由表和ARP表直接转换为二进制的列表,之后将两个表格整合形成转发规则。
路由表----FIB(转发信息数据库),解决完了递归。
ARP表----ADJ(类似于邻居表)
二层交换机:
作用:
- 提供端口密度,用于更多节点的互联 集线器(HUB)也可以实现
- 对电流信息进行识别在转发;故理论上可以无限延长传输距离
- 完全没有冲突;实现所有节点间的同时数据收发
- 二层单播
工作原理:
数据帧进入交换机后,交换机先查看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基于该mac的进入接口记录到本地的MAC地址表—CAM 表
标准的CAM表:MAC+接口编号,hash运算
支持vlan基础的CAM:MAC+接口编号+VLAN ID ,hash运算(特点:1、不等长的输入,等长的输出 2、雪崩效应 3、不可逆)
工作在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网络类型:
- 点到点 – 在一网段内只能存在两个物理接口
- BMA -- 广播型多路访问网络 在一个MA网络中,同时存在广播洪泛机制
- NBMA -- 非广播型多路访问网络 在一个MA中不支持洪泛机制,只能使用伪广播来进行广播或组播行为
MA:多路访问,在一个网段的节点数量不限制;网络类型主要关注的是二层的封装技术
NBMA:是一个网络术语,译为非广播多路访问,是交换机来决定如何让转发数据帧的,NBMA交换机是需要人工配置的。
相对于NBMA那么BMA就是广播多路访问,BMA是主机决定是都收取某一数据帧,交换机只是起到优化辅助的作用,BMA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是被动学习的。
三层交换机:是二层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功能集合设备。
当一个数据包进入3层交换机后;
1、先查看源mac地址,生成cam
2、再查看目标mac地址
1)广播 洪泛 同时解封装
2)组播 洪泛或者基于组转发 若该设备处于该组同时解封
3)单播 目标mac为本地,直接解封 目标mac为其他设备基于cam表转发
3、解封装后,查看目标ip地址;此时行为将和路由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