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和PHY的区别

article/2025/9/27 22:11:36


转载自:https://www.cnblogs.com/feitian629/archive/2013/01/25/2876857.html


一块以太网网卡包括OSI(开方系统互联)模型的两个层。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物理层定义了数据传送与接收所需要的电与光信号、线路状态、时钟基准、数据编码和电路等,并向数据链路层设备提供标准接口。数据链路层则提供寻址机构、数据帧的构建、数据差错检查、传送控制、向网络层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等功能。

1.网卡的基本结构

    以太网卡中数据链路层的芯片一般简称之为MAC控制器,物理层的芯片我们简称之为PHY。许多网卡的芯片把MAC和PHY的功能做到了一颗芯片中,比如Intel 82559网卡的和3COM 3C905网卡。但是MAC和PHY的机制还是单独存在的,只是外观的表现形式是一颗单芯片。当然也有很多网卡的MAC和PHY是分开做的,比如D-LINK的DFE-530TX等。

图一:MAC和PHY分开的以太网卡(点击放大)

 

图二:MAC和PHY集成在一颗芯片的以太网卡(点击放大)

①RJ-45接口 ②Transformer(隔离变压器) ③PHY芯片

④MAC芯片   ⑤EEPROM    ⑥BOOTROM插槽
⑦WOL接头   ⑧晶振    ⑨电压转换芯片
⑩LED指示灯

2.什么是MAC?

     首先我们来说说以太网卡的MAC芯片的功能。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其实包含MAC(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LLC(逻辑链路控制)子层。一块以太网卡MAC芯片的作用不但要实现MAC子层和LLC子层的功能,还要提供符合规范的PCI界面以实现和主机的数据交换。

    MAC从PCI总线收到IP数据包(或者其他网络层协议的数据包)后,将之拆分并重新打包成最大1518Byte,最小64Byte的帧。这个帧里面包括了目标MAC地址、自己的源MAC地址和数据包里面的协议类型(比如IP数据包的类型用80表示)。最后还有一个DWORD(4Byte)的CRC码。

    可是目标的MAC地址是哪里来的呢?这牵扯到一个ARP协议(介乎于网络层和数据链路层的一个协议)。第一次传送某个目的IP地址的数据的时候,先会发出一个ARP包,其MAC的目标地址是广播地址,里面说到:”谁是xxx.xxx.xxx.xxx这个IP地址的主人?”因为是广播包,所有这个局域网的主机都收到了这个ARP请求。收到请求的主机将这个IP地址和自己的相比较,如果不相同就不予理会,如果相同就发出ARP响应包。这个IP地址的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包后回复的ARP响应里说到:”我是这个IP地址的主人”。这个包里面就包括了他的MAC地址。以后的给这个IP地址的帧的目标MAC地址就被确定了。(其它的协议如IPX/SPX也有相应的协议完成这些操作。)

    IP地址和MAC地址之间的关联关系保存在主机系统里面,叫做ARP表,由驱动程序和操作系统完成。在Microsoft的系统里面可以用 arp -a 的命令查看ARP表。收到数据帧的时候也是一样,做完CRC以后,如果没有CRC效验错误,就把帧头去掉,把数据包拿出来通过标准的借口传递给驱动和上层的协议客栈,最终正确的达到我们的应用程序。

还有一些控制帧,例如流控帧也需要MAC直接识别并执行相应的行为。

    以太网MAC芯片的一端接计算机PCI总线,另外一端就接到PHY芯片上。以太网的物理层又包括MII/GMII(介质独立接口)子层、PCS(物理编码子层)、PMA(物理介质附加)子层、PMD(物理介质相关)子层、MDI子层。而PHY芯片是实现物理层的重要功能器件之一,实现了前面物理层的所有的子层的功能。

3.网络传输的流程

    PHY在发送数据的时候,收到MAC过来的数据(对PHY来说,没有帧的概念,对它来说,都是数据而不管什么地址,数据还是CRC),每4bit就增加1bit的检错码,然后把并行数据转化为串行流数据,再按照物理层的编码规则(10Based-T的NRZ编码或100based-T的曼彻斯特编码)把数据编码,再变为模拟信号把数据送出去。(注:关于网线上数据是数字的还是模拟的比较不容易理解清楚。最后我再说)

    收数据时的流程反之。

    PHY还有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CSMA/CD的部分功能。它可以检测到网络上是否有数据在传送,如果有数据在传送中就等待,一旦检测到网络空闲,再等待一个随机时间后将送数据出去。如果两块网卡碰巧同时送出了数据,那样必将造成冲突,这时候,冲突检测机构可以检测到冲突,然后各等待一个随机的时间重新发送数据。

这个随机时间很有讲究的,并不是一个常数,在不同的时刻计算出来的随机时间都是不同的,而且有多重算法来应付出现概率很低的同两台主机之间的第二次冲突。

    许多网友在接入Internt宽带时,喜欢使用”抢线”强的网卡,就是因为不同的PHY碰撞后计算随机时间的方法设计上不同,使得有些网卡比较”占便宜”。不过,抢线只对广播域的网络而言的,对于交换网络和ADSL这样点到点连接到局端设备的接入方式没什么意义。而且”抢线”也只是相对而言的,不会有质的变化。

4.关于网络间的冲突


    现在交换机的普及使得交换网络的普及,使得冲突域网络少了很多,极大地提高了网络的带宽。但是如果用HUB,或者共享带宽接入Internet的时候还是属于冲突域网络,有冲突碰撞的。交换机和HUB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是构建点到点网络的局域网交换设备,一个是构建冲突域网络的局域网互连设备。

    我们的PHY还提供了和对端设备连接的重要功能并通过LED灯显示出自己目前的连接的状态和工作状态让我们知道。当我们给网卡接入网线的时候,PHY不断发出的脉冲信号检测到对端有设备,它们通过标准的”语言”交流,互相协商并却定连接速度、双工模式、是否采用流控等。

    通常情况下,协商的结果是两个设备中能同时支持的最大速度和最好的双工模式。这个技术被称为Auto Negotiation或者NWAY,它们是一个意思–自动协商。

5.PHY的输出部分


    现在来了解PHY的输出后面部分。一颗CMOS制程的芯片工作的时候产生的信号电平总是大于0V的(这取决于芯片的制程和设计需求),但是这样的信号送到100米甚至更长的地方会有很大的直流分量的损失。而且如果外部网现直接和芯片相连的话,电磁感应(打雷)和静电,很容易造成芯片的损坏。

    再就是设备接地方法不同,电网环境不同会导致双方的0V电平不一致,这样信号从A传到B,由于A设备的0V电平和B点的0V电平不一样,这样会导致很大的电流从电势高的设备流向电势低的设备。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这时就出现了Transformer(隔离变压器)这个器件。它把PHY送出来的差分信号用差模耦合的线圈耦合滤波以增强信号,并且通过电磁场的转换耦合到连接网线的另外一端。这样不但使网线和PHY之间没有物理上的连接而换传递了信号,隔断了信号中的直流分量,还可以在不同0V电平的设备中传送数据。

    隔离变压器本身就是设计为耐2KV~3KV的电压的。也起到了防雷感应(我个人认为这里用防雷击不合适)保护的作用。有些朋友的网络设备在雷雨天气时容易被烧坏,大都是PCB设计不合理造成的,而且大都烧毁了设备的接口,很少有芯片被烧毁的,就是隔离变压器起到了保护作用。

6.关于传输介质

    隔离变压器本身是个被动元件,只是把PHY的信号耦合了到网线上,并没有起到功率放大的作用。那么一张网卡信号的传输的最长距离是谁决定的呢?

    一张网卡的传输最大距离和与对端设备连接的兼容性主要是PHY决定的。但是可以将信号送的超过100米的PHY其输出的功率也比较大,更容易产生EMI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合适的Transformer与之配合。作PHY的老大公司Marvell的PHY,常常可以传送180~200米的距离,远远超过IEEE的100米的标准。

    RJ-45的接头实现了网卡和网线的连接。它里面有8个铜片可以和网线中的4对双绞(8根)线对应连接。其中100M的网络中1、2是传送数据的,3、6是接收数据的。1、2之间是一对差分信号,也就是说它们的波形一样,但是相位相差180度,同一时刻的电压幅度互为正负。这样的信号可以传递的更远,抗干扰能力强。同样的,3、6也一样是差分信号。

    网线中的8根线,每两根扭在一起成为一对。我们制作网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让1、2在其中的一对,3、6在一对。否则长距离情况下使用这根网线的时候会导致无法连接或连接很不稳定。

    现在新的PHY支持AUTO MDI-X功能(也需要Transformer支持)。它可以实现RJ-45接口的1、2上的传送信号线和3、6上的接收信号线的功能自动互相交换。有的PHY甚至支持一对线中的正信号和负信号的功能自动交换。这样我们就不必为了到底连接某个设备需要使用直通网线还是交叉网线而费心了。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交换机和SOHO路由器上。

    在1000Basd-T网络中,其中最普遍的一种传输方式是使用网线中所有的4对双绞线,其中增加了4、5和7、8来共同传送接收数据。由于1000Based-T网络的规范包含了AUTO MDI-X功能,因此不能严格确定它们的传出或接收的关系,要看双方的具体的协商结果。

7.PHY和MAC之间如何进行沟通


    下面继续让我们来关心一下PHY和MAC之间是如何传送数据和相互沟通的。通过IEEE定义的标准的MII/GigaMII(Media Independed Interfade,介质独立界面)界面连接MAC和PHY。这个界面是IEEE定义的。MII界面传递了网络的所有数据和数据的控制。

    而MAC对PHY的工作状态的确定和对PHY的控制则是使用SMI(Serial Management Interface)界面通过读写PHY的寄存器来完成的。PHY里面的部分寄存器也是IEEE定义的,这样PHY把自己的目前的状态反映到寄存器里面,MAC通过SMI总线不断的读取PHY的状态寄存器以得知目前PHY的状态,例如连接速度,双工的能力等。当然也可以通过SMI设置PHY的寄存器达到控制的目的,例如流控的打开关闭,自协商模式还是强制模式等。

    我们看到了,不论是物理连接的MII界面和SMI总线还是PHY的状态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都是有IEEE的规范的,因此不同公司的MAC和PHY一样可以协调工作。当然为了配合不同公司的PHY的自己特有的一些功能,驱动需要做相应的修改。

    一片网卡主要功能的实现就基本上是上面这些器件了。

    其他的,还有一颗EEPROM芯片,通常是一颗93C46。里面记录了网卡芯片的供应商ID、子系统供应商ID、网卡的MAC地址、网卡的一些配置,如SMI总线上PHY的地址,BOOTROM的容量,是否启用BOOTROM引导系统等东西。

    很多网卡上还有BOOTROM这个东西。它是用于无盘工作站引导操作系统的。既然无盘,一些引导用必需用到的程序和协议栈就放到里面了,例如RPL、PXE等。实际上它就是一个标准的PCI ROM。所以才会有一些硬盘写保护卡可以通过烧写网卡的BootRom来实现。其实PCI设备的ROM是可以放到主板BIOS里面的。启动电脑的时候一样可以检测到这个ROM并且正确识别它是什么设备的。AGP在配置上和PCI很多地方一样,所以很多显卡的BIOS也可以放到主板BIOS里面。这就是为什么板载的网卡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BOOTROM的原因。

8.网卡的供电

    最后就是电源部分了。大多数网卡现在都使用3.3V或更低的电压。有的是双电压的。因此需要电源转换电路。

    而且网卡为了实现Wake on line功能,必须保证全部的PHY和MAC的极少一部分始终处于有电的状态,这需要把主板上的5V Standby电压转换为PHY工作电压的电路。在主机开机后,PHY的工作电压应该被从5V转出来的电压替代以节省5V Standby的消耗。(许多劣质网卡没有这么做)。

    有Wake on line功能的网卡一般还有一个WOL的接口。那是因为PCI2.1以前没有PCI设备唤醒主机的功能,所以需要着一根线通过主板上的WOL的接口连到南桥里面以实现WOL的功能。

    新的主板合网卡一般支持PCI2.2/2.3,扩展了PME#信号功能,不需要那个接口而通过PCI总线就可以实现唤醒功能。

结语
    一块以太网卡就是这些部分组成。它们紧密地配合并且相互协调,供给我们一个稳定而告诉的网络接入。网络的普及不但极大地增加了工作效率,而且使我们可以自由的驰骋在Internet的海洋中!

注解
    网线上的到底是模拟信号还是数字信号呢?

    答案是模拟信号。因为它传出和接收是采用的模拟的技术。虽然它传送的信息是数字的,并不是传送的信息是数字的,信号就可以叫做数字信号。

    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电话是模拟信号,但是当我们拨号上网的时候,电话线里传送的是数字信息,但信号本身依旧是模拟的。然而ADSL同样是通过电话线传送的,却是数字信号。这取决于它传出和接受采用的技术。


http://chatgpt.dhexx.cn/article/6lBHG7ST.shtml

相关文章

PHY寄存器

在之前的文章,我们讲解了STM32的网络外设部分。 文章有《STM32网络电路设计》《STM32网络之MAC控制器》《STM32网络之DMA控制器》《STM32网络之中断》。 STM32只有网络外设时不能进行网络通信的,因为STM32只提供了SMI接口,MII和RMII接口。我们…

以太网基础-MAC和PHY

网卡(Network Interface Card,简称NIC),也称网络适配器,是电脑与局域网相互连接的设备。无论是普通电脑还是高端服务器,只要连接到局域网,就都需要安装一块网卡。如果有必要,一台电脑也可以同时安装两块或多…

【以太网通信】PHY 芯片回环测试

PHY 芯片通常带有回环(Loopback)功能,用于 PHY 通信链路的测试。本文主要讨论三种常用 PHY 芯片的回环功能,并使用 Broadcom 的 B50612D 芯片进行 PHY 回环测试。 目录 1 常见 PHY 的回环功能 1.1 KSZ9031 1.2 RTL8211 1.3 B5…

PHY芯片快速深度理解

PHY芯片快速深度理解 什么是phy为什么要熟悉RJ45网口什么是mido协议MDIO读写时序为什么说读取的phy最多32个博客参考 什么是phy 物理层芯片称为PHY、数据链路层芯片称为MAC。 可以看到PHY的数据是RJ45网络接口(网线口)穿过了的差分信号,而PH…

phy芯片的那些事儿

一、什么是phy 1、phy的基本作用 收到MAC过来的数据(PHY没有帧的概念,都是数据而不管什么地址数据还是CRC),进行处理*,然后把并行数据转化为串行流数据,再按照物理层的编码规则把数据编码,再变…

什么是PHY

什么是PHY https://www.cnblogs.com/YINBin/p/10980936.html 转载自:那些城市那些年 PHY((Physical Layer,PHY))是IEEE802.3中定义的一个标准模块,STA(station management ent…

PHY芯片快速深度理解(持续更新中……)

目录 什么是phy 为什么要熟悉RJ45网口 网络七层协议 两个模块进行通信 什么是MDIO协议 MDIO的作用 MDIO没那么重要 MDIO读写时序 为什么说读取的phy最多32个 个人感谢: 看完后建议再看一下,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深度理解 RGMII (包…

【PHY】关于学习以太网PHY的这件事情

概述: 由于近期要使用以太网PHY芯片,于是在网上查找各种资料,学习这部分的知识,这篇文章是对当前的学习做一个汇总。因为这部分的知识很多,所以只是做一个整体的概要总结,具体的知识点无法详细展开&#x…

NAL Unit解析

NAL Unit结构解析 NAL Unit包含NAL Header 和 NAL Body NAL Header: 一个字节,包括: forbidden_zero_bit: 0禁止位,1bit;nal_ref_idc:参考索引,代表当前NAL Unit重要性,2bit;nal_unit_type: N…

模组使用之常见认证,CCC认证,SRRC认证,ROHS认证,NAL认证

部分内容来自《http://onemo10086.com/#/knowledge》 CCC认证 3C认证的全称为“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目的是国家为保护消费者人身安全和国家安全、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

h264编码笔记(nal_ref_idc)

一、nal_ref_idc定义 X264关于nal_ref_idc的枚举定义: nal_ref_idc不等于0时,规定NAL单元的内容包含一个序列参数集,或一个图像参数集,或一个参考图像条带,或一个参考图像的条带数据分割。 如果一个包含一个条带或条带…

H264裸码流 I/P/B帧对应NAL类型

1.NAL类型检测 nal类型检测非常容易,对照下表即可容易判断类型。 较常用nal类型包括:SPS(7)、PPS(8)、IDR(5)、SLICE(1)。 而nal_type嵌在码流数据的nal_header(size1Byte)中,占据据该字节的后五位bits。 nal_header…

H.264/H265的NAL解析

1、H.264的NAL解析 在有序字节流格式的H.264码流中,我们可以根据前缀起始码0x 00 00 01或0x 00 00 01获取到一个完整的NAL Unit所包含的的字节数据。H.264码流中的每一个NAL Unit的作用并不是相同的,而是根据不同的类型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将H.264的码流解…

查看264NAL信息工具

用easyice只可以查看TS包的帧类型。 google了一下,发现了这个工具HEVCBSAnalyzer https://github.com/latelee/HEVCBSAnalyzer 从git上下载下来,直接使用release文件夹下的工具,查看MP4 NAL信息,正常。

JDK1.9-final关键字

1.1 概述 学习了继承后,我们知道,子类可以在父类的基础上改写父类内容,比如,方法重写。那么我们能不能随意的继承API中提供的类,改写其内容呢?显然这是不合适的。为了避免这种随意改写的情况,J…

H264 NAL 单元解析

1、NAL全称Network Abstract Layer, 即网络抽象层。 在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中,整个系统框架被分为了两个层面:视频编码层面(VCL)和网络抽象层面(NAL)。其中,前者负责有效表示视频数据…

NAL分析

1.NAL头 2.NAL类型 5 IDR图像的片 7 序列参数集 ----- 8 图像参数集 NAL类型介绍 单一NALU的RTP包类型 组合的NALU的RTP包 分片NALU的RTP包 (1) (2)FU Header ---通过FU Header将分片的数据组合

H264 NAL单元简介

目录 一、H264 NAL头部 二、H264参数集 2.1 H264 SPS 2.2 H264 PPS 三、H264 Slice 五、H264参考帧管理方法 Elecard StreamEye​​​​​​​工具​​​​​​​ 编码时,一帧图片分为若干slice,编码以slice为单位进行,即slice之间编码…

H264(NAL简介与I帧判断) 扩展H265

原帖地址 1、NAL全称Network Abstract Layer, 即网络抽象层。 在H.264/AVC视频编码标准中,整个系统框架被分为了两个层面:视频编码层面(VCL)和网络抽象层面(NAL)。其中,前者负责有效表…

H.264——NAL Unit结构分析

目录 NAL Unit格式NAL Headernal_unit_type NAL BodyExtended Byte String Payload RBSP和SODB**问:RBSP是不是等同于原始语法元素值本身?**SODB:String Of Data Bits 结构关系 NAL Unit格式 这一部分在h.264标准文档的7.3节。 解释部分在h264标准文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