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用mybatis进行数据库连接操作时对于SQL语句返回结果的处理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resultType另一种就是resultMap,下面说下我对这两者的认识和理解
resultType:当使用resultType做SQL语句返回结果类型处理时,对于SQL语句查询出的字段在相应的pojo中必须有和它相同的字段对应,而resultType中的内容就是pojo在本项目中的位置。
因此对于单表查询的话用resultType是最合适的。但是,如果在写pojo时,不想用数据库表中定义的字段名称,也是可以使用resultMap进行处理对应的。多表连接查询时,若是一对一的连接查询,那么需要新建一个pojo,pojo中包括两个表中需要查询出的所有的字段,这个地方的处理方式通常为创建一个继承一个表字段的pojo,再在里面添加另外一个表内需要查询出的字段即可。若是一对多查询时,若是使用内连接查询,则很可能出现查询出的字段有重复。使用双重for循环嵌套处理即可。
resultMap:当使用resultMap做SQL语句返回结果类型处理时,通常需要在mapper.xml中定义resultMap进行pojo和相应表字段的对应。
resultMap对于一对一表连接的处理方式通常为在主表的pojo中添加嵌套另一个表的pojo,然后在mapper.xml中采用association节点元素进行对另一个表的连接处理。例如:
若是一对多的表连接方式,比如订单表和订单明细表即为一对多连接,若是不对sql语句进行处理,由于一个订单对应多条订单明细,因此查询出的结果对于订单表数据来说将会出现重复,例如:
resultMap的处理方式为在订单表数据的pojo中添加一个list,list中为订单明细表的属性,在mapper.xml中采用如下的处理方式:
!-- 订单及订单明细的resultMap
使用extends继承,不用在中配置订单信息和用户信息的映射
-->
在查询时,虽然一条订单信息对应多条订单明细,由于将多条信息明细存储到了list中,因此查询后将不再出现重复数据,达到了去重的效果
----------------------------------------------------------------------------------------------------------------
对数据库执行修改操作时,数据库会返回受影响的行数。
在MyBatis(使用版本3.4.6,早期版本不支持)中insert、update、delete语句的返回值可以是Integer、Long和Boolean。在定义Mapper接口时直接指定需要的类型即可,无需在对应的标签中显示声明。
对应的代码在org.apache.ibatis.binding.MapperMethod 类中,如下:
对于insert、update、delete语句,MyBatis都会使用 rowCountResult方法对返回值进行转换;
rowCountResult方法会根据Mapper声明中方法的返回值类型来对参数进行转换;
对于返回类型为Boolean的情况,如果返回的值大于0,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1 public Object execute(SqlSession sqlSession, Object[] args) {
2 Object result;
3 switch (command.getType()) {
4 case INSERT: {
5 Object param = method.convertArgsToSqlCommandParam(args);
6 result = rowCountResult(sqlSession.insert(command.getName(), param));
7 break;
8 }
9 case UPDATE: {
10 Object param = method.convertArgsToSqlCommandParam(args);
11 result = rowCountResult(sqlSession.update(command.getName(), param));
12 break;
13 }
14 case DELETE: {
15 Object param = method.convertArgsToSqlCommandParam(args);
16 result = rowCountResult(sqlSession.delete(command.getName(), 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