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广西贺州法院审理了一起未成年人盗刷校园IC卡案。被告廖某将已充值的校园IC卡信息复制到另一张空白卡上,在校园内的食堂、超市等进行刷卡消费。并将此方式传给另外4名同乡伙伴,5人共计非法盗刷2万多元。

网购工具 操作简单
据被告廖某介绍,他是职业技术学校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的学生,上网时,他无意看到了盗刷校园卡的方法。
于是从网上购买了器具和卡,把原卡的信息复制到机器上,这些复制的信息再被复制到空白卡上面,这样就可以把空白卡拿去消费了。
办案民警根据被告的供述,在网上搜索发现有大量出售IC卡复制器的网店。
这些IC卡复制器,主要复制磁片IC卡,可以克隆IC卡包括充值卡和门禁卡等,成本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除了赠送数量不等的空白卡,还有相应的破解软件和操作教程视频。
实验:复制卡和原卡完全一样
民警根据卖家提示,利用查获的一个复制器进行了实验,在观看操作视频后,半个小时不到,就完成了软件的安装。
而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一张原卡信息的读取和克隆流程,复制出一张饭堂充值IC卡和一张门禁卡。
经实地检验,复制的卡金额与原卡一模一样,可以正常消费。复制的门禁卡也能正常使用。

揭秘:大多数IC卡都能被轻易复制
门禁卡内的信息是怎样被破解的?
专业人员介绍,通常所说的IC卡,是所有带芯片卡的统称,它又可以分为ID卡、M1卡、CPU卡。
这三种卡中↓
ID卡最简单最常见,卡内只有一个物理号;
M1卡卡内比ID卡多了一个缠绕的线圈,有很小的存储空间,可存储有限的信息并进行加密,一些公交卡、宾馆房卡都属于M1卡;
CPU卡是目前最复杂的IC卡,卡内是一个单独的系统,目前使用的银行卡、身份证等都属于这一卡种。
ID卡之所以很容易被复制,是由于一些生产商没有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国家标准要求每一张ID卡都必须写入唯一的物理号,但一些厂家生产的白卡根本就没有写入物理号,进入市场后,商家就可以随时“复制”写入。
M1卡虽然可以加密,但早在2008年就被宣布可以被破解。虽然M1卡可以对存储信息加密,但复制过程并不需要解密,复制信息就像电脑之间用U盘拷贝资料一样,读取和写入都无需破解,复制的卡一样可以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