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例的特性以及编写测试用例的方法
- 测试用例的定义:
- 什么是测试用例?
- 测试用例的特征:
- 编写测试用例的好处:
- 测试用例的作用:
- 测试用例的4个特性
- 测试用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组成元素:
- 编写测试用例的基本方法
- 等价类划分法
- 概念
- 边界值法
- 确定边界值的方法
- 因果图法
- 概念:
- 场景法
- 基本流和备选流的区别
- 正交表法
- 公式
- 正交表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测试用例的定义:
什么是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是执行测试的依据,把测试系统的操作步骤用文档的形式描述出来
- 测试用例是为达到最佳的测试效果或高效的揭露隐藏的错误,而精心设计的少量测试数据,包括测试输入、执行条件和预期的结果,实际结果
- 测试用例是执行的最小实体。
- 测试用例是测试工作的指导,是软件测试的必须遵守的准则,更是软件测试质量稳定的根本保障
测试用例的特征:
- 有效性:测试用例的能够被使用,且被不同人员使用测试结果一致
- 可重复性:良好的测试用例具有重复使用的功能。(回归测试)
- 易组织性:好的测试用例会分门别类地提供给测试人员参考和使用(功能、性能、易用分类编号)
- 清晰、简洁:好的测试用例描述清晰,每一步都应有相应的作用,有很强的的针对性,不应出现一些无用的操作步骤。
- 可维护性:由于软件开发过程中需求变更等原因的影响,常常对测试用例进行修改、增加、删除等,以便测试用符合相应测试要求。
编写测试用例的好处:
测试用例的作用:
在开始实施测试之前设计好测试用例,可以避免盲目测试并提高测试效率。
测试用例的使用令软件测试的实施重点突出、目的明确。
在软件版本更新后只需修正少部分的测试用例便可展开测试工作,降低工作强度、缩短项目周期。
检验软件是否满足客户需求、体现一个测试人员的工作量、展现测试用例的设计思路
测试用例的4个特性
- 代表性:能够代表并覆盖各种合理的和不合理、合法的和不合法的、边界的和越界的以及极限的输入数据、操作等。
- 针对性:对程序中的可能存在的错误有针对性地测试
- 可判定性:测试执行结果的正确性是可判定的,每一个测试用例都应有相应的期望结果
- 可重现性:对同样的测试用例,系统的执行结果应当是相同的。
测试用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组成元素:
用例编号、测试模块、用例标题、用例级别、测试环境、测试输入、执行操作、预期结果,实际结果
编写测试用例的基本方法
等价类划分法
应用场景:多用于输入框
概念
等价类划分是指分步骤地把海量(无限)的测试用例集减得很小,但过程同样有效。
等价类 :何为等价类,某个输入域的集合,在这个集合中每个输入条件都是等效的。
一般可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等价类划分为:
有效等价类:指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输入合理的数据集合
无效等价类:指不符合《需求规格说明书》,输入不合理的数据集合
边界值法
一般边界值分析是因为程序开发循环体时的取数可能会因为<,<=搞错。
比如:有效等价类是0<=y<=100,所以边界值就是-1,0,100,101
对数据进行软件测试,就是在检查用户输入的信息、返回的结果以及中间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即使最简单的程序要处理的数据量也可能极大,使这些数据得以测试的技巧是,根据一些关键的原则进行等价类的划分,以合理减少测试用例,这些关键的原则是:边界条件,次边界条件、空值和无效数据。
确定边界值的方法
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值作为测试数据
输入要求是1 ~ 100之间的整数,因此自然产生了1和100两个边界,我们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要重点考虑这两个边界问题。
[1 100] 上点1 ,100 离点 0 101所属
(1,100) 上点 2,99 离点 1 ,100
(1,100] 上点 2,100 离点 1 ,101
因果图法
概念:
因果图法比较适合输条件比较多的情况,测试所有的输入条件的排列组合。所谓的原因就是输入,所谓的结果就是输出。
场景法
这个流经过程要从用例开始到结束遍历其中所有基本流和备选流。
基本流和备选流的区别
正交表法
正交实验法就是利用排列整齐的表 -正交表来对试验进行整体设计、综合比较、统计分析,实现通过少数的实验次数找到较好的生产条件,以达到最高生产工艺效果,这种试验设计法是从大量的试验点中挑选适量的具有代表性的点,利用已经造好的表格—正交表来安排试验并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公式
正交表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 用最少的实验覆盖最多的操作,测试用例设计很少,效率高,但是很复杂;
- 对于基本的验证功能,以及二次集成引起的缺陷,一般都能找出来;但是更深的缺陷,更复杂的缺陷,还是无能为力的;
- 大体的环境下,正交表一般都很难做的。大多数,只在系统测试的时候使用此方法。